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
文 | 實用電腦手機技巧
編輯 | 陸陸叄
【前言】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度,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獨特的喪葬文化。
自古以來「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人們相信只有將逝者安葬於土地之中,才能使其靈魂得到安息,後世子孫才能得到庇佑。
土葬,作為在中華大地傳承數千年的傳統喪葬方式,近乎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深深地鐫刻於人們的思想觀念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傳統的土葬方式逐漸暴露出其弊端,與現代社會的需求格格不入。
來源網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殯葬改革也隨之提上日程。
國家正積極倡導新的殯葬理念,鼓勵人們選擇更加環保、節約資源的喪葬方式,推動殯葬事業朝著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2023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發布了關於深化殯葬改革、推動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文章,表明了政府整頓傳統喪葬方式、推行新型殯葬形式的決心和展望,這預示著中國的殯葬文化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從傳統走向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7-03-24——淺析樹葬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傳統土葬的弊端】
首先土葬帶來的鋪張浪費令人咋舌,傳統的土葬儀式繁瑣複雜,從死者臨終前的準備、入殮、出殯到下葬,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儀式感,同時也意味著高昂的費用支出。
壽衣、棺木、墓地、宴席等等,每一項開銷都構成了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是一些名貴木材製成的棺木,價格更是令人望而卻步,甚至催生了「棺材本」的說法,讓人們不得不為身後事提前準備一筆巨款。
來源網路
其次土葬對土地資源的佔用日益嚴重,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土地資源相對有限,傳統的土葬方式需要為每一位逝者建造墳墓,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這對於人多地少的中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農村地區墳墓散布在田間地頭,擠佔了寶貴的耕地,影響了農業生產;在城市周邊,墳墓也逐漸蠶食著城市發展的空間,影響了城市規劃和建設,一座座墳墓不僅割裂了土地的完整性,也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
來源網路
此外土葬還容易滋生封建迷信活動,在一些地區人們迷信風水,認為選擇一塊「風水寶地」下葬能夠保佑後代子孫,因此不惜重金聘請「風水先生」尋找墓地。
然而這些所謂的「風水先生」往往缺乏專業知識,甚至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進行詐騙,不僅沒有找到真正的「寶地」,反而讓家屬蒙受經濟損失,這種封建迷信思想不僅浪費了金錢,也擾亂了社會秩序。
除了以上幾點,土葬過程本身也存在人力物力的浪費,挖掘墓穴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而製作棺木則需要砍伐樹木,消耗森林資源,在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這種浪費無疑是不可持續的。
來源網路
【土葬後會發生什麼】
根據科學研究,人在死後的幾分鐘內身體溫度就會逐漸下降,一個小時大約可以下降0.5℃,但這個溫度不會持續下降,一般與周圍的環境相同後便會停止運動。
在此過程中,人體內細胞會因缺氧而死亡破裂,這意味著人真正走向死亡,之後的1至3小時內,局部關節會變得僵硬,此即所謂的屍僵。
來源網路
在長達36小時的進程中,死者皮膚會漸呈紫色或暗紅色,屍體開始散發腐臭氣味,死亡約一天時,屍體將開始發綠,同時會出現大量腐敗氣味。
由於屍體內部壓力過大,血液會被氣體擠壓而鑽出皮膚表層,進而形成大家所說的巨人觀現象。
來源網路
若土葬之人真正被埋於地下達一個月乃至數月,屆時其身體已逐漸腐爛,一月之後體內細菌會分解機體從而產生屍臭。
歷經數月之後,體內各種組織皆已腐化為泥,頭髮與指甲會脫落,僅余骨骼,此即所謂的白骨化,白骨化之後人便漸漸回歸自然。
來源網路
就身體腐爛這方面來說,火葬其實是更值得提倡的一種辦法,雖說這和傳統觀念不太一樣,可它既能節省土地,又能防止白骨化。
有的家庭甚至還會把一部分骨灰放在家裡用來寄託思念,正因如此,願意選擇火葬的家庭也變得越來越多了。
澎湃新聞——2022-01-05——人死後,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火葬的優勢與不足】
與土葬相比,火葬無疑是一種更加進步的喪葬方式,它不僅節省了土地資源和費用,也簡化了喪葬流程。
火葬只需要將遺體進行火化,然後將骨灰存放在骨灰盒中,或者安葬在專門的墓地或骨灰堂,整個過程簡單快捷,省時省力。這不僅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避免了土葬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土地佔用問題。
火葬
然而火葬也並非完美無缺,首先火化過程會產生一定的污染氣體,雖然相比土葬來說污染程度較輕,但仍然需要引起重視。
其次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火葬費用和墓地價格也出現了上漲趨勢,這給一些家庭帶來了新的經濟壓力。
此外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人仍然難以接受火葬這種方式,認為火化是對逝者的大不敬,難以接受「挫骨揚灰」的觀念。
來源網路
【新型殯葬方式的探索】
除了土葬和火葬這兩種傳統的喪葬方式之外,近年來一些更加環保、節約資源的新型殯葬方式也逐漸興起,為人們提供了更多選擇,冰葬、樹葬、遺體堆肥等新型殯葬方式,以其獨特的理念和方式,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冰葬就是一種利用液氮冷凍遺體,然後將其震碎成粉末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環保,而且佔用的空間極小,然而由於技術成本較高,冰葬的價格相對昂貴,目前還不容易被大眾廣泛接受。
冰葬
樹葬則是將逝者的骨灰埋藏在樹木的根部,讓樹木吸收骨灰中的養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樹葬不僅節約土地資源,還能綠化環境,是一種非常環保的殯葬方式,它既滿足了人們「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又符合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然而樹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樹葬通常無法立碑,而且需要由國家無償提供土地,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廣和應用,目前樹葬主要在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或荒地進行,與城市綠化相結合,既經濟實惠,又具有生態效益。
樹葬
遺體堆肥是一種將遺體轉化為肥料的新型殯葬方式,這種方式將逝者的遺體與木屑、稻草等有機物混合,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其分解成肥料,最終回歸自然,這種方式不僅環保,而且具有不一樣的意義,象徵著生命的循環和延續。
遺體堆肥
【殯葬改革的意義和展望】
殯葬改革不僅僅是喪葬方式的改變,更是社會觀念的進步,它體現了人們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重視,也反映了人們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思考。
選擇何種殯葬方式是每個公民的自由,但我們應該以尊重逝者、保護環境為前提,選擇更加環保、可持續的喪葬方式。
來源網路
殯葬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更加科學、文明、和諧的殯葬體系,這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引導人們轉變觀念,接受新的殯葬方式;社會應該積極探索和推廣新型殯葬方式,提供更多選擇;個人應該理性看待死亡,選擇符合自身需求和社會發展方向的殯葬方式。
來源網路
未來殯葬改革將朝著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生態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相信會有更多新型殯葬方式出現,為人們提供更多選擇,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積極擁抱新的殯葬文化,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網路
【結語】
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終極命運,殯葬是人們對逝者的最後告別,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和緬懷。
無論選擇何種殯葬方式,最重要的是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和敬意,讓生者得到慰藉,讓逝者安息。
來源網路
人死如燈滅,生命雖然有限,但愛與記憶卻可以永恆,與其糾結於形式,不如珍惜當下,好好生活,讓生命綻放出最絢麗的光彩。
走出悲痛,擁抱新的生活,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殯葬改革的意義,不僅在於改變喪葬方式,更在於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積極面對人生,讓生命的終點,亦是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