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5日電(記者恩浩、連振、朱文哲)24日開始,內蒙古多地氣溫驟降、寒風凜冽、降雪降雨。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獲悉,此次寒潮將在內蒙古持續「駐紮」。未來3天,內蒙古中東部降雪密集,特別是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等東部地區降雪發展增強,多地有大雪,局地有暴雪、大暴雪。據了解,此次寒潮將會影響內蒙古7天左右時間,普遍降溫8至10攝氏度,中東部降溫10至16攝氏度,局地降溫16攝氏度以上。
24日雪後的內蒙古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草原。新華社發(黃鑫攝)
寒潮天氣給交通運輸、農牧業生產、能源保供、群眾生活等帶來不利影響。內蒙古各地、各部門積極應對,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24日,呼和浩特市多條國省幹線公路出現不同程度積雪結冰,影響車輛通行安全,群眾出行也多有不便。呼和浩特市公路服務中心迅速行動,出動應急保通人員41人,各類機械20台,採取人力加機械聯合作業的方式讓220.4公里道路「見底露面」。
24日,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環衛部門為清掃車更換掃雪輪。新華社發(端木攝)
赤峰市是內蒙古的畜牧業大市,全市牲畜存欄量達到2200多萬頭(只)。24日開始,當地迎來降溫、降雪、大風天氣過程。記者採訪了解到,巴林右旗、喀喇沁旗、元寶山區等已提前安排部署,引導牧民加大牲畜出欄力度、降低飼養成本,並已做好飼草料儲備和牲畜棚圈加固工作,防止牲畜受到傷害。巴林右旗大板鎮寶拉格嘎查牧民娜布其說,「寒潮來臨前家裡提前儲備了足夠的飼草料,把牲畜棚圈都加固了。希望能順利熬過這場寒潮,牛羊都平平安安的。」
寒潮來臨前,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牧民在儲備飼草料。新華社發(端木攝)
寒潮天氣也給設施農業帶來挑戰,內蒙古氣象局、農牧廳22日聯合發布設施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提示呼倫貝爾、赤峰、通遼、烏蘭察布、包頭等地種植戶加強防範。
記者在赤峰市了解到,目前,赤峰市農牧部門正組織力量對溫室大棚進行加固,並提前儲備了增溫塊、鍋爐、煤炭等物資,保障設施農業生產安全。林西縣新林鎮永盛食用菌園區負責人劉平介紹,這裡的220棟出菇暖棚正加強低溫防範工作,「通過密封處理和採暖升溫措施,大棚溫度維持在20攝氏度左右,這個溫度不影響香菇的採摘。這一茬香菇長勢不錯,還有5茬就能採摘完。」
興安盟突泉縣25日凌晨開始飄起雪花。儘管室外溫度在冰點以下,但聚美恆果四季採摘園大棚內的一株株草莓枝繁葉茂,整齊排列,再過一個月,棚內的草莓就可以搶「鮮」上市了。
25日拍攝的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聚美恆果四季採摘園草莓種植大棚。新華社發(曾令剛攝)
採摘園負責人劉淑輝介紹,在寒潮到來之前,採摘園就安裝上了小氣候儀,能實時掌握大棚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指標,如遇異常,數據平台會通過簡訊和電話預警告知種植戶採取防護措施,從而避免損失。
通遼市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今年這裡種植玉米達1900多萬畝。降雪將對農戶的「地趴糧」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雪後氣溫回升,極易導致糧食霉變。通遼市農牧局要求全市農牧部門提前做好清雪車輛機械準備和人員組織工作,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同時加強農牧業生產的技術指導,降低極端天氣對農牧業生產造成損失。
儘管天寒地凍,但位於鄂爾多斯市的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補連塔煤礦里一派火熱的生產景象。在補連塔煤礦的百米井下綜采工作面,一塊塊煤炭從煤壁被整齊剝離。採煤機完成從機頭到機尾的完整切割被稱為「一刀」,每刀大約能「割」下2500噸煤炭。
「在能源保供期間,我們隊每多『割』出一刀煤,就可滿足沿海電廠一台67萬千瓦的機組多運行8小時。」補連塔煤礦綜采一隊生產副隊長王維說,隊里每天能產出4.5萬噸煤,需要近11列火車才能接續運往沿海港口。在煤炭開採過程中提前考慮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的影響,及時調整洗選工藝,做到「噸煤必爭、列煤必保」。
在保障國家能源供應的同時,今年內蒙古以實施「溫暖工程」為載體,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供暖問題,對熱源、熱網、熱力站、住戶等進行多輪全鏈條排查,找准供熱不熱「病根」,建立項目清單,完成新建改造熱源點68個,供熱面積提高0.7億平方米,達到13.5億平方米,進一步提升終端用戶供熱質量。
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郭玉峰表示,截至目前,內蒙古528項「溫暖工程」項目已全部完工,103個旗(縣、市、區)全部按時開栓供熱,供熱運行整體穩定,供熱質量明顯提升。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