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靜子
「社區萬能章」,「瘦身」成效如何?半月談記者近日走訪發現,一些企業和單位依然要求居民到村、社區開具「親屬關係證明」「政審證明」「貸款證明」「家庭困難證明」等,這令基層左右為難。若開,沒有政策依據,有些證明甚至還有法律、責任風險;若不開,群眾無法辦事有意見,可能引發乾群矛盾。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政策執行的「最後一公里」。長期以來,一些政府部門、公用企事業單位和服務機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作祟,要求居民群眾找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開具「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等各類無謂證明,給居民群眾帶來極大不便,也給基層增加了很大負擔。
儘管近年中央和地方陸續出台相關政策文件,有效規範基層證明事項,但仍有不少單位當起「甩手掌柜」,將本該由自己承擔的工作和責任「甩鍋」給基層,「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社區成為證明大本營」便是對這類亂象的形象概括。
亂象,何其荒誕!在明明有結婚證的情況下,保險公司還要求社區開具婚姻關係證明;在已攜帶戶口簿的情況下,不少銀行仍要求村委會開具親屬關係證明,以確證「我爸是我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此前有人大代表調研發現,部分社區需要開具證明的事項一度高達110多項。為保證證明材料的真實性,有時村(社區)還得安排專人上門核查,這不僅給本就超負荷運轉的基層加重了工作負擔,也使人手不足的基層更加難以應對群眾的急難愁盼。
在大力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背景下,為何減證便民仍存「堵點」?綜觀各地報道,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部門不敢擔當、不願擔責,便對位於最末端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發號施令」,從而轉嫁可能存在的法律、責任風險。再比如,關於規範基層證明事項的有關文件主要在黨政系統下發,而不少企事業單位照舊把相關證明作為辦事的前置條件,給辦事群眾設置障礙。不難發現,面對上級部門的壓力與人民群眾的訴求,村(社區)或許只能勉為其難、能幫則幫。
基層本不該如此難。有必要重申,旗幟鮮明為基層減負需要明確權責,不能什麼事都壓給基層,基層該承擔哪些工作,要把職責事項搞清楚。早在2020年,民政部等六部門就發布了《不應由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第一批)》,通過負面清單的形式明確村(社區)的工作職責,以更好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關閉不合時宜的證明入口是一方面,開啟有效證明的通道是另一重要方面。數字化時代,有必要完善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加快各類證件的電子化,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此外,有關部門也要勇於擔起責任、敢於承擔風險,切實做到不「甩鍋」基層。
為基層「減負」,就是在為社會「賦能」。相信在多元治理舉措的助力下,「社區萬能章」定能成功實現「瘦身」,我們的基層也能夠放開手腳、輕裝前行,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促發展、辦實事。
【作者】 孫文靜
南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