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與國內外科研人員對雙河洞聯合科考發現的大熊貓橈籽骨(偽拇指)化石進行了報道。雙河洞位於遵義市綏陽縣,洞內化石資源豐富,除了大熊貓化石外,此前科考還發現過劍齒象、大靈貓、鬣羚等動物化石。9日下午,記者來到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採訪助理研究員王德遠,揭開雙河洞大熊貓化石的神秘面紗。
30年探洞,已發現近30隻大熊貓化石
據了解,從80年代至今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就一直積極組織中外科研人員聯合探洞,30年間已探測長度超過300公里。「最開始我們探的主要是靠近道路、村莊的下層洞道,因為探洞難度小,一些探洞愛好者或是附近村民也會進去活動,並沒有發現太多的化石。」王德遠給記者說道。

大熊貓的下鄂
「但是2015年以後,隨著探洞的深入,在那些探洞人員首次到達的地方,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熊貓化石。不過當初化石才發現的時候,因為探洞人員並不是專門研究化石的,也就未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直到2019年我們才開始針對洞內的化石進行詳細的調查。」王德遠說。
目前雙河洞內已發現的大熊貓化石個體數量將近30隻,時間跨度從10萬年前到1萬年前。
說起關於大熊貓化石的趣事,王德遠笑著給記者說道,法國常駐雙河洞科考首席專家,讓·波塔西在一次探洞中發現了一具熊貓化石,告訴了他,於是兩人一起去了洞里,通過現場對化石進行辨認,王德遠發現其實是三隻大熊貓的化石。他說「洞內的大熊貓化石可能因為流水被衝散,不一定會完整的擺放在原位。在現場,我又發現化石上方還有一個裂隙狀的洞,推測上面可能還會有化石,於是我往上爬了2 、30米,果然又發現了2個。原本以為只有一隻熊貓化石,結果現場看下來,一個洞里最少有5隻。」
洞內化石眾多,專家說原因
貴州作為「古生物王國」,沉積和淺變質沉積地層發育,覆蓋了這裡80%以上的土地,從生物誕生之初,眾多生物就在貴州的土地上棲息繁衍,讓貴州成為古生物化石的天然博物館,上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雙河洞作為「世界最長的白雲岩洞穴」,洞內結構複雜,水洞、旱洞並存,有上中下四層8條主洞,200多條支洞,5條地下河,78個洞口,可謂洞挨洞、洞連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且雙河溶洞區內生態環境優良,被譽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
關於為什麼雙河洞會有那麼多熊貓化石,王德遠有著自己的推測。根據現存熊貓來看,熊貓沒有冬眠的習慣,又是獨居動物。雙河洞內發現的熊貓化石有的一個洞內有5隻,甚至還有多達十隻的,所以可以排除突發事故導致其群體性死亡(且根據測年數據也證明大熊貓生活在不同的時代)。

科考人員探洞中
最後只能推測雙河洞附近,曾經生活著眾多生物,也是熊貓的棲息地,熊貓有時不慎跌入,洞穴內環境複雜,人煙罕至,沒有人為因素破壞,化石得以很好的保存。長久以往,洞內就保存了眾多古生物化石。而一些死在洞穴外的,沒有很好的保存環境就被破壞了。
王德遠表示,大熊貓化石其實比較常見,包括像廣西、貴州、江西、海南、長沙等地都有過發現,但那些化石大部分都埋藏在土裡且主要是牙齒。像雙河洞這種有完整骨骼的大熊貓化石,十分罕見。
「最近關於化石的報道其實只是一個發現性的報道,我們還在嘗試對化石進一步進行研究,包括根據其牙齒磨損情況,了解熊貓們的死亡年紀;通過古DNA對比,研究大熊貓的分化史等等。」王德遠最後向記者說道。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