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這可不是一時興起,是有原因的。
高句麗那邊出了個狠角色蓋蘇文,不僅殺了國王自己掌權,還老是挑釁大唐,切斷大唐和百濟的交通線,簡直是太歲頭上動土。二話不說,就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地殺過去了。
打仗這回事,情報工作可是重中之重。
李道宗主動請纓,帶了一百多騎兵深入敵後偵察地形。你想啊,人生地不熟的,萬一遇到埋伏,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李道宗藝高膽大,與李世民約定二十日完成任務,孰料僅十日便歸,其效率之高,著實驚人。李世民龍顏大悅,賞賜他諸多金銀財寶,此乃對其能力的認可。
有了情報,大軍就能有的放矢了。李道宗與名將李績聯袂出擊,旋即攻克蓋牟城。接下來,他們打算攻打遼東城,未曾想在此處遭遇了高句麗的四萬援軍。
唐軍這邊只有四千人,這兵力差距,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有人建議先固守待援,但李道宗不這麼想。他思忖,敵軍長途跋涉,定是疲憊不堪。此刻發動突襲,使其措手不及,勝算想必更大。
不過,戰鬥初期並不順利,唐軍前鋒吃了點虧,士氣有些低落。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本來就人少,要是軍心再散了,那可就真懸了。
關鍵時刻,李他冷靜觀察敵陣,發覺高句麗軍隊雖人數眾多,然陣型散亂,軍心惶惶。
李道宗立馬組織了一支敢死隊,親自帶隊衝鋒陷陣。李績亦率部予以策應,兩位主將奮勇當先,身先士卒,這極大地振奮了唐軍的士氣。
唐軍將士們仿若被注入無盡的力量,個個熱血沸騰,呼喊著沖向敵陣,那氣勢猶如洶湧的潮水,勢不可擋。《舊唐書》載此戰鬥「大破之」,斬首千餘級,《資治通鑒》亦有斬首千餘級的記錄。
這場勝利不僅提振了唐軍士氣,也為接下來的戰鬥奠定了基礎。沒過多久,李世民的大部隊就趕到了。遼東城很快被攻破,唐軍斬首一萬多人,俘虜了超過五萬人,其中包括一萬多士兵和四萬多平民。李道宗在這場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充分體現了李道宗的軍事才能和膽識。他能夠準確判斷形勢,抓住戰機,並敢於身先士卒,這都是他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雄心勃勃,想把高句麗這塊硬骨頭給啃下來。
大軍浩浩蕩蕩兵臨安市城下,本以為勝券在握、垂手可得,豈料卻遭遇頑強抵抗,宛如碰上鐵板一塊,前進不得。安市城這城,修得跟鐵桶似的,硬是攻不下來。
負責主攻的李道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思來想去後,決意堆砌一座土山。欲站於高處,以望遠景,且可居高臨下展開攻擊。
這主意聽著不錯,可真幹起來,那可是個大工程。士兵們沒日沒夜地挖土運土,累得夠嗆。
除了堆土山,唐軍也沒閑著,各種攻城武器齊上陣,衝車撞城牆,拋石機砸城頭,那動靜,估計方圓十里都能聽到。
城牆已被砸得千瘡百孔,然高句麗守軍極為硬氣。這邊剛現破洞,那邊即刻補上,修補速度之快,堪稱神速。
此攻城之戰已持續六十餘日。唐軍所築之土山愈堆愈高,眼瞅著即將完工,勝利仿若近在咫尺。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土山塌了!沒錯,就是塌了!還把城牆給砸塌了一塊。
這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給了高句麗軍隊反擊的機會。人家一看這情況,立馬就殺了出來,佔領了土山。
這下李道宗傻眼了,之前有多得意,現在就有多尷尬。趕忙赤足奔至李世民跟前請罪,心中惶恐,惴惴不安,深恐掉了腦袋。
還好李世民念在他之前的功勞,再加上他之前偵查地形、衝鋒陷陣也挺賣力,最後還是饒了他。
強攻不行,那就只能智取了。李世民靈機一動,便思得誘敵之策。他讓李績和長孫無忌帶兵埋伏好,然後派小部隊去騷擾安市城,把高句麗軍隊引出來。
高句麗軍隊果中圈套,傾巢而出,旋即一頭栽入唐軍包圍圈,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死傷兩萬餘人。附近幾百里都成了無人區,可見這一仗打得有多慘烈。
雖然打贏了這場仗,但安市城還是沒攻下來。李世民權衡利弊,決定撤軍。畢竟此仗已持續七個多月,糧草耗費甚巨,且高句麗的援軍日益增多,若繼續作戰,恐得不償失。
他讓李績和李道宗率領四萬精兵斷後,掩護主力安全撤退。
這場安市城之戰,雖然沒達到預期目標,但也並非一無所獲。
唐軍斬獲頗豐,且彰顯出強大的戰鬥力。李績之子緣此被封郡公,然李道宗因土山之事未獲任何賞賜。
從長遠來看,沒拿下安市城或許是件好事。如果安市城被攻破,高句麗必然會拚死抵抗,唐軍深入敵境,後勤補給線拉長,戰局會更加複雜。
此役亦盡顯唐軍將領之勇猛,李道宗與李績奮勇當先,陷陣衝鋒,宛如「敢死隊隊長」。
大唐那會,有兩個將軍的故事特讓人感慨,一個叫李道宗,一個叫李績。倆人都牛,為大唐打下不少江山,可結局卻差老遠了,一個落寞離世,一個壽終正寢,真是命運弄人啊。
李道宗此人背景頗為深厚,其為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實乃不折不扣的皇親國戚。十九歲那年,李績前來歸附李世民,而自己亦追隨李世民征戰沙場。
要說這緣分也挺奇妙的,兩人都在619年嶄露頭角,一個初出茅廬就顯露出將帥之才,一個歸順明主開啟了輝煌的軍旅生涯。
史書記載,其追擊敵軍達二百餘里,且率一萬多騎兵與敵鏖戰,最終竟大獲全勝。這絕非虛言。他驍勇善戰,還曾護送文成公主入藏。
從長安直至青海,一路保駕護航,直至目睹松贊干布派人前來迎親,他才返程。甚至有人說,文成公主是他女兒,這就更讓人對這段歷史好奇了。
按理說,這麼牛的人物,後半輩子應該挺滋潤的吧?然世事常難如人願。房玄齡之子房遺愛與高陽公主,竟妄圖謀反,此案件牽涉者眾多。
長孫無忌借著這個機會,把跟他不和的李道宗也給整了進去。吳王李恪、荊王李元景、名將薛萬徹皆含冤被殺,李道宗亦受株連,被流放至彼時的廣西象州,那在當時實乃荒僻之地。
李道宗本就征戰致一身傷病,最終客死他鄉,年僅54歲。
反觀李績,其本姓徐,因戰功赫赫,皇帝直接賜姓李。他近乎參與了唐朝建立後的全部戰爭,為大唐開疆拓土,實乃李世民極為倚重的將領之一。
更令人欽佩的是,他年逾古稀,已達75歲高齡,卻依舊披甲執兵,奔赴戰場征伐高句麗。李績享年七十六歲溘然長逝。
唐高宗李治停朝七日以悼念,更依衛青、霍去病墓葬規格將其安葬。
如此待遇,足見皇帝對其重視之深。李績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且為後世七十二名將之一。他臻於出將入相之境,一生榮華盡享。
同樣是功臣,李道宗和李績的命運咋就差這麼多呢?李道宗的悲劇令人喟嘆,從中亦可見政治鬥爭的黑暗。而李績的成功,則彰顯出其實力與運氣。
兩人的故事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如何在亂世中保全自身,實現自己的價值?
信源:《李世民(唐 太原)》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網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