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偉嘉
團隊桅杆先生11月2日在本號發表了《新中國出兵援朝,既要論輸贏,更要看得失,我們得到了什麼?》,以及昨天的《朝鮮戰爭是斯大林「設局」?毛主席真能「破局」嗎?》對朝鮮戰爭的發生和後果,作了深入研討。筆者對桅杆先生的看法甚為贊同,也對朝鮮戰爭的研究產生了一些新認識,故再作此文,予以進一步探討。
日俄戰爭爆發於1904年,朝鮮戰爭爆發於1950年。這兩場戰爭相差了近半個世紀,看起來是八竿子打不著。
但是,如果筆者這麼說:朝鮮戰爭差點成了日俄戰爭的2.0版,是不是會讓人奇怪?
當然了,這也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但是無論這個觀點正確與否,筆者都會在下文中給予相應的論證。孰是孰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樣的歷史對比,並非筆者個人別出心裁,而是有先例可循的。如: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一書中,陳旭麓先生說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1894年的甲午戰爭的餘波。所以筆者此文,既是對歷史的研究,也是向陳先生致敬。
既然說朝鮮戰爭差點成了日俄戰爭的2.0版,那麼我們就從日俄戰爭及朝鮮戰爭各個方面,包括戰前背景、戰爭實質、發展過程等等,來做一個全面對照吧。
首先,日俄戰爭,是日本和沙皇俄國為了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侵略權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而朝鮮戰爭,那就不用多說了,就是圍繞朝鮮半島而打的仗。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日俄戰爭和朝鮮戰爭的一個共同點。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日俄戰爭其實也可以叫朝鮮戰爭。
說完這個,咱們再來看日俄戰爭的戰前背景。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和朝鮮之間長達千餘年的宗藩關係隨即終結。日本實際控制了整個朝鮮半島,其侵略勢力也進入了中國東北。
然而,日本在遠東地區勢力範圍的迅速擴張,很快招致了其他列強的強烈不滿。俄國聯合德國和法國進行「三國干涉還遼」,讓日本被迫吐出了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部分侵略權益。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由此進入了俄國和日本明爭暗鬥的格局。
有這麼一種說法:三八線是二戰末期蘇聯紅軍進軍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時候,五角大樓一位美軍軍官隨手一划的產物,以此來作為蘇軍和美軍分區佔領朝鮮半島的分界線。但是,對於這個說法,筆者是存有一定疑問的。因為三八線其實並不是1945年方才誕生的。19世紀末三國干涉還遼後,俄國勢力隨之進入朝鮮半島,與日本展開爭奪。俄日兩國也是又鬥爭又妥協,最後劃定北緯38°線作為分界線,以北為俄國勢力範圍,以南為日本勢力範圍。
所以說,三八線的實際誕生時間,應該是19、20世紀交,而不是1945年。如果那位美軍軍官真的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漫不經心地划了一條線,還正好和半個世紀前的這條線「完美重合」,這也未免太巧了吧。
所以,筆者認為:這條線應該是五角大樓的這個人劃的。但是不太可能是在他一時興起的情況下出現的,而是他在查閱了朝鮮半島的相關歷史後決定的。
為什麼筆者要專門花費筆墨講這麼一段呢?你們看後面就知道了。
簡而言之,日俄戰爭是可以以以下的方式來進行介紹的:甲午戰爭後,俄日兩國以北緯38°線分割了在朝鮮半島的利益。中國東北的旅順、大連等地在俄國控制之下。
但是顯然,兩國都並不滿足於現有權益。日本想從俄國手裡重新奪取朝鮮半島北部,並再次入侵中國東北。就這樣,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了。
1905年,在美國「調停」下,俄日兩國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朝鮮半島從俄日爭奪,變成了日本獨佔。日本的勢力也在十年之後再次進入了中國東北。並且,日本以朝鮮半島為基地和跳板,在二三十年後發動了侵華戰爭。
在日俄戰爭前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中,中國僅僅是大國博弈的棋盤,或者說是被列強所操縱的棋子,完全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時光荏苒,四十年過去了。1945年8月,蘇聯紅軍大舉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肅清了盤踞在當地的日軍。戰爭具體過程,這裡不具體展開討論。筆者主要說說戰後遠東地區的美蘇爭霸格局。
這一格局的形成,是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的結果。雅爾塔密約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即日俄戰爭)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
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時候的遠東格局,相當於復刻了日俄戰爭之前的場景。中國東北,成為了蘇聯勢力範圍。朝鮮半島,前面也已經提到過,則以北緯38°線為界,分別作為美蘇兩國的勢力範圍。日本被美國一家獨佔,實際上成了美國的殖民地,麥克阿瑟成為了日本真正的統治者。日俄兩國當年在此的對峙,在四十年後重新浮現了。只不過俄國由沙皇俄國變成了蘇維埃俄國,日本的角色被美國替代。
蘇美遠東對峙,其實就是第二場俄日爭霸——至少,從地緣政治鬥爭上看,確實如此。日俄戰爭前,日本人曾說:「俄國控制下的朝鮮半島,是對準日本心臟的一把利刃。」(出處:美國大衛·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放在五十年後,對於實際統治著日本的美國人來說,一旦俄國控制了朝鮮半島,那這把利刃,就成了對準美國在亞洲最重要殖民地的心臟。
所以,筆者認為,雅爾塔體系的遠東部分,其戰後利益分配原則,就是恢復日俄戰爭爆發前的格局。
筆者已經提到:三八線不可能是隨手一划的產物,而是對之前歷史情況的再現。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斯大林在蘇軍已經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情況下主動同意了美國的提議,撤回了三八線一帶——因為之前美蘇兩國在雅爾塔就已經達成了以當年的勢力範圍劃分作為新的勢力範圍的協定。
1945年蘇軍戰勝日軍之後,斯大林特地提到:1904年的失敗是俄國的污點,而為了清洗這個污點,我們這些老一輩的人等待這一天已經等了40年。蘇軍主帥華西列夫斯基更是率領一大批蘇軍軍官,祭拜了當年在日俄戰爭中陣亡的俄軍官兵公墓,說作為後輩的他們,現在已經成功地為父兄們報仇雪恨了。他們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在本文的背景下,想必大家也都能猜到筆者引用的目的了
。
總之,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東北亞的政治格局已經恢復到日俄戰爭爆發之前的情況。所以之前筆者提到:日俄戰爭就是第零次朝鮮戰爭。又或者說,朝鮮戰爭的爆發,和日俄戰爭爆發,具有相同的地緣政治原因。畢竟朝鮮和韓國的幕後大boss是蘇聯和美國,是終極操盤手。朝鮮戰爭,在一開始,就有演化成第二次日俄戰爭的傾向。
但是,朝鮮戰爭的結局,偏偏和日俄戰爭截然不同。如果說日俄戰爭是中國的劫難的話,那麼朝鮮戰爭則帶來了中國的國運。
這兩個大相徑庭的結局背後,就是因為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策。
如果毛主席不做出這個決策,那麼,美軍就可以完全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就會直接暴露在美國的兵鋒下。在這種局面下,很有可能會復刻昔日日本的侵華步驟,也就是日俄戰爭後日本的所作所為。而那時,蘇聯也會以「援助中國」的名義,繼續駐軍中國東北。如此,中國就會同時面臨著美國的威脅和蘇聯的控制,國家安全和獨立自主都難以得到保障。這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無疑是致命的。
幸好,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日俄戰爭,中國是在腐朽的滿清統治之下,完全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但是朝鮮戰爭,美蘇兩強突然發現,中國煥然一新,成了和他們坐在一桌的棋手。雖然此時這個棋手的實力,還無法與他們相提並論,但重要的是,他是棋手,而不是任由美蘇兩強拿捏的棋子,中國不再是美蘇兩強爭霸的戰場。
坐上餐桌,僅憑這一點,就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朝鮮戰爭最終沒有變成2.0版的日俄戰爭,是毛主席高瞻遠矚和志願軍流血犧牲換來的勝利果實。
此乃中國之大幸也!
(本文作者:曾偉嘉,「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