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大家好。咱們翻開歷史長卷,瞅著古代那些威風凜凜、開疆拓土的開國皇帝,心裡保不準冒出個大疑問:這些帝王打下偌大江山,咋不把自個兒姓氏直接定為國號呢?
你瞧,威風八面的劉氏「漢家天下」,昌盛繁華的李氏「盛唐帝國」,還有朱氏的「大明王朝」,沒一個是拿姓氏當國號的。
按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大權在握,想定啥國號還不是自個兒說了算,咋就避開了姓氏呢?這裡頭啊,藏著不少彎彎繞繞的門道。
先講講最淺顯的緣由,姓氏這玩意兒,雖說關乎家族傳承,是血脈親緣的標誌,但真要拿來當國號,分量可就遠遠不夠了。
古代天子啥地位?那是高高在上、至尊無上的存在,頭頂著老天爺的光環,掌管世間萬物生殺大權。
國號得能凸顯這份威嚴,震得住場子,讓百姓一聽到就心生敬畏、膝蓋發軟。姓氏顯然沒這功效,天底下同姓的人海了去了,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光憑一個姓,哪能顯出天子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尊貴?
再者說,正統性可是王朝立身之本。國號得明明白白告訴世人,這天下是堂堂正正打下來、承繼而來的,來路清清白白,合乎老天爺的旨意。
姓氏卻證明不了這個,總不能跟老百姓講:「就因為我姓啥,所以這天下歸我。」
那可太兒戲了,老百姓不認賬,其他勢力更得藉機挑刺、鬧事。而且,一個國號還得兼容得了天下萬民,得讓大傢伙兒都覺得有歸屬感。
要是叫個「劉朝」「李朝」,全天下姓劉、姓李的人多了,難道人人都能以皇族自居?顯然不行。
同姓不同宗的情況一抓一大把,就拿劉邦舉例,他稱帝後,老劉家分支無數,只有他直系這一脈才是皇族,旁支該交稅交稅,該服徭役服徭役,日子還得照舊過。
真要叫「劉朝」,其他姓劉的平頭百姓不得嚷嚷:「國家都姓劉,我也姓劉,憑啥還壓榨我?」所以啊,姓氏當國號,弊端太多。
古代帝王心裡門兒清,定國號時自有一套講究法子,大多會循著追溯、承襲、映襯這類思路來。
先說尊重歷史沿襲這一條,老祖宗早有規矩。《史記》里講得明白:「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張明德。」
啥意思呢?上古時候,大夥同姓的情況不少,為了區分,國號不能再用姓,得選那些能彰顯道德追求、德行風範的字眼。
遠了不說,周武王伐紂成功、坐擁天下後,大封諸侯,好些封地都給了自家兄弟叔父,這幫人可都姓姬,像魯國、魏國國君,血脈里都流著姬姓。
要是國號都定為「姬」,好傢夥,地圖上一堆「姬國」,叫起來都費勁,指不定還得編個甲乙丙丁序號,成何體統?
所以說,同姓封國不能用姓當國號,這規矩打老早便定下了。
再就是追根溯源,翻翻自家發家史,從先祖發跡之地,或是個人封地、爵位里找靈感。
秦朝便是現成例子,嬴政他家祖上在諸侯割據時就封在秦地,經營多年,勢力漸大,等嬴政一掃六合、統一天下,沿用「秦」為國號,順理成章,大夥一聽就知道淵源在哪兒。
漢朝也一樣,劉邦跟項羽爭天下時,被封到漢中,撈了個漢王噹噹,漢中這地兒就此成了他的根基所在、基本盤,士兵百姓一提「漢王」都認。
後來稱帝,國號「漢」喊起來名正言順。你想啊,劉邦再糊塗也不至於放著現成招牌不用,去起個啥「西楚」國號,學項羽當「西楚霸王」吧?那不是自毀招牌嘛。
晉朝的國號由來也離不開封爵,司馬昭權勢滔天時被封為晉王,為司馬家篡魏攢足了資本,後來司馬炎上位,「晉」字自然而然就成了國號,承載著家族一路崛起的榮耀與野心。
劉裕創立南朝宋,這裡頭也有講究,老劉家先輩世世代代紮根彭城,往前追溯到春秋時期,彭城隸屬宋土,文化風俗一脈相承,劉裕稱帝時琢磨再三,定下「宋」為國號,也算認祖歸宗。
雖說劉裕與劉邦勉強能算沾親,劉裕是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第二十一世孫,雖有親戚關係,但他建立政權時未定國號為漢,可他沒定國號為「漢」,實則有著諸多考量。
從家族傳承脈絡來講,劉裕先祖數代久居彭城,那可是實打實的祖地。而彭城在春秋之際隸屬宋土,此地民俗風情、家族根基皆圍繞「宋」衍生,文化烙印極深。
相比遙遠又縹緲的「漢」之淵源,「宋」才是承載家族往昔、喚起民眾地域認同的紐帶,以「宋」為國號,猶如尋根溯源,讓家族先輩奮鬥史與當下新朝緊密相連。
爵位因素也極為關鍵,彼時劉裕憑赫赫戰功,受封宋公,還行了加九錫的大典,這一套流程是走向帝位的既定「前奏」。
宋公之位賜予他實打實的權力、威望,「宋」字早已深植其勢力根基,順勢將「宋」定為國號,彰顯權力承繼合理合規,旁人無可指摘。
再看動蕩時局,東晉末年亂局叢生,各方勢力犬牙交錯。劉裕苦心經營多年,志在破舊立新。立「宋」為國號,能展現新朝氣象,超脫東晉陰霾,廣泛吸納各方人才;
若貿然稱「漢」,極易被視作漢室復辟,觸動那些抵觸舊勢力回潮勢力的敏感神經,反倒為政權穩固平添阻礙,權衡之下,「宋」才是最優之選。
隋朝國號雖說有些爭議,但主流看法還是跟官職、封地脫不了干係,楊家靠著這塊起家,順勢拿來冠名。
李淵的大唐就更直白了,打小承襲唐國公封號,家底雄厚、人脈廣泛,借著這股勢力推翻隋朝、黃袍加身,定國號「唐」,旁人聽著都覺得理所當然。
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後,發跡於宋州,飲水思源,便敲定國號為「宋」,帶著幾分紀念意義。
還有一招是以正統之名定國號,古人信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立」,國號必須得堂堂正正、合乎情理。
就像劉邦稱帝後,心裡透亮著呢,雖說手握天下大權,可不敢大咧咧宣稱天下是老劉家私產。
為啥?皇帝號稱天子,那是老天爺在人間的代言人,代天牧民,管得不好,老天爺一發怒,隨時能換人。
商湯滅夏、武王伐紂,前車之鑒擺在那兒,劉邦取代秦朝也遵循此理。所以國號得彰顯正統,不能任性胡來。
這方面,「漢」字型大小堪稱經典,歷史上打著「漢」旗號的朝代、政權一籮筐。雖然劉裕不打「漢」的旗號,但是不影響別的後來人使用。
李雄的成漢,瞅準時機在亂世割據一方,借著「漢」的威名招攬人心,百姓一聽「漢」,就聯想到大漢盛世,兵強馬壯、百姓富足,紛紛歸附;
劉淵的漢趙也不例外,雖說出身少數民族,但一心嚮往中原文化,認定漢朝正統,扯起「漢」旗,底氣十足;
劉知遠的後漢同樣如此,亂世里抱緊「漢」字型大小,彷彿握住了正統權杖,旁人輕易不敢小覷。
為啥「漢」這麼吃香?還不是因為大漢四百年江山,威名遠揚,漢武帝北擊匈奴、打出民族氣魄,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一樁樁豐功偉績刻在史書上,老百姓打心眼裡認這個正統,各路豪傑想成就霸業,自然都想沾沾「漢」的光。
最後一類,有些國號純粹是圖個吉利。古人迷信,國號這麼莊重的大事,少不了翻翻古書、卜上一卦。
元朝國號「大元」便是典型,取自《周易》里「大哉乾元」,「元」本意就是打頭的、最大的,象徵萬物起始、元氣滿滿,「大元」二字組合,氣魄非凡,彷彿老天爺都罩著,寓意新建國家廣袤無垠、昌盛不衰,透著股天之驕子的霸氣。
清朝國號也暗藏玄機,按五行相生相剋說法,清屬水,明屬火,水克火,大吉大利。
清朝統治者打的算盤珠子啪啦響,定這麼個國號,明擺著暗示世人:咱大清註定要取代大明,江山易主、天命所歸。
雖說帶著迷信色彩,但彼時人心惶惶,這說法一傳開,還真穩住不少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陳霸先建立的陳朝,不少人乍一看,以為國號取自姓氏,實則不然。
陳霸先發跡路上,獲封陳國公,手握重兵、威望日盛,最終登頂稱帝,這「陳」大概率關聯爵位,背後是一路拼搏廝殺掙來的資本,而非簡單的姓氏沿用。
歷史長河浩浩蕩蕩,這些不過是國號由來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