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越南人民正處於反抗法國侵略的艱苦鬥爭中。法國軍隊不僅加強了對北越的攻勢,還與逃至南方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勾結,企圖通過南北夾擊的策略,徹底摧毀越南民主共和國。
1950年1月,北越領導人胡志明遠赴北京,向中國尋求援助。面對這一請求,主席迅速做出果斷的決定,同意派遣一個顧問團,以軍事顧問的身份協助越南抵抗法國侵略。而誰來做這個軍事顧問團的團長,胡志明拒絕了其他人選,指名要求讓陳賡出馬。
陳賡與胡志明有著深厚的友誼,兩人在大革 命時期就已經相識,當時胡志明是孫中山蘇聯顧問的翻譯,而陳賡則是孫中山的警衛。在胡志明提出讓陳賡赴越南的請求後,軍委立刻將情況上報給了主席。
主席始終密切關注著越南戰局的發展。基於「唇齒相依」的戰略考量,他迅速做出了支持越南抵抗法國侵略的重要決策,立即派遣陳賡率軍事顧問團前往越南。
1950年7月7日,陳賡等人從昆明出發,在到達邊境地區後,徒步穿越崎嶇的山區前往越南。儘管他的腿受過傷,但他堅持不騎馬,與大家一起並肩行進。
陳賡此次的角色是軍事顧問,協助越南人民軍抵抗法軍。當時越南的形勢非常緊張,法軍在越南的駐軍數量已經達到了25萬,他們不僅裝備先進,還獲得了美國的武器支持。
法軍的戰術意圖十分明顯:加強對南越的控制,清除北越的越共武裝力量,封鎖中越邊境,以切斷外部對越南的援助。在這種緊迫的情況下,胡志明才急切地尋求中國的支持。
在抵達越南後,陳賡立刻親自去到前線實地調研,對越軍的實際情況有了初步的掌握,並隨即與武元甲探討戰略計劃。由於陳賡剛抵達越南,加之越軍對他並不熟悉,因此許多人對他的軍事能力持保留態度。當陳賡提出首先攻擊東溪的戰略構想時,甚至武元甲也當場表示反對,他認為應該優先考慮攻擊高平。
陳賡在前線視察時,特別關注法軍在高平和東溪這兩個戰略要地的情況。根據情報顯示,東溪的守軍僅有400人,且防禦工事並不堅固。陳賡據此認為,可以先對東溪發起攻擊,隨後切斷與高平的外部聯繫,然後誘使法軍增援,最後人民軍在野戰中大量殺傷法軍的有生力量。這樣一來,再對高平發起攻擊時,面臨的壓力將會大大減輕。而這個「圍點打援」的戰術是我軍常用的戰術,陳賡操作起來得心應手。
然而,陳賡這一戰術布局卻難以被越軍的高層軍官們所理解。他們擔心攻擊東溪會驚動高平的法軍,使對方提高警覺,從而增加攻佔高平的難度。一些人民軍高級幹部甚至私下抱怨,認為這位來自中國的「土顧問」並不擅長打仗。
面對眾人的質疑,陳賡並未表現出不悅,而是耐心地向武元甲解釋選擇東溪作為首攻目標的理由及優勢。在陳賡細緻的解釋下,武元甲最終被說服,接受了陳賡的作戰計劃。
1950年9月16日,北越軍隊首先對東溪發起了攻勢,並迅速清除了敵方前沿的幾個陣地。隨後,第209軍團也加入了對東溪的進攻,但不久後與指揮部失去了聯繫。得知209團因迷路而未能及時到達預定位置後,總攻時間被一再推遲,直到黃昏時分才決定發起全面攻擊。
北越軍利用機槍和火炮對敵軍陣地發起了突襲,許多法軍因措手不及而陷入混亂。到了午夜時分,越軍報告說大局已定,東溪即將被佔領,。這與陳賡的預期相符,畢竟在7000人對400人的戰鬥中,勝負似乎早已註定。
此時陳賡感到疲憊,便去休息。但當他醒來後,接到了胡志明一個出乎意料的電話。電話中胡志明焦急的的說,越軍非但沒有攻下東溪,還兩次失守陣地,傷亡慘重,請求陳賡直接接管戰鬥指揮權。
為了兩國之間的革命友誼,陳賡無奈地接受了這一請求,親自指揮戰鬥。他下令174團、209團和山炮營同時對東溪發起攻擊,能投入多少兵力就投入多少,至於其他地方武裝,則被命令撤到外圍交通線駐守,既避免干擾越軍的進攻路線,也防止法軍可能的逃竄。
在陳賡的直接指揮下,東溪據點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就被越軍完全控制。戰鬥結束後,陳賡審視著手中的戰報,臉色鐵青:7000人對抗400人,耗時一天一夜,自身傷亡超過800人,還讓20多名法軍逃脫。這樣的戰鬥結果,讓他感到難以接受。
隨後,陳賡將軍親自挂帥,指揮越軍作戰,他多次運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使越南軍隊深刻理解了游擊戰的精髓。成功奪取了一些戰略要地,實現了一批小規模但意義重大的勝利。還讓越軍首次成功殲滅兩個法軍連隊駐守的據點。胡志明對此感到非常興奮,儘管取得了初步勝利,陳賡並未因此而自滿,他清楚地意識到,接下來的戰鬥才是真正的考驗。
胡志明對陳賡的幫助表示了深深的感激,並意味深長的對武元甲說:「你與陳賡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句話不僅僅是對武元甲個人能力的評斷,更是對整個越南軍隊評價。
在一次慶祝勝利的宴會上,有越南軍官好奇地詢問中國是否還有像陳賡這樣的將領,陳賡只是微笑,沒有回答。
不久之後,朝鮮戰爭爆發,陳賡緊急離開越南返回國內,在韋國清等顧問團成員的繼續幫助下,越南武元甲指揮越南軍隊發起了奠邊府戰役,對入侵的法國軍隊造成了沉重打擊,從而一舉改變了越南北部的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