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為何堅辭徐州"剿總"副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一職
世人皆知淮海戰役中徐州"剿總"的統帥是杜聿明,卻鮮有人知在杜聿明之前,蔣介石曾力邀宋希濂出任此職。1948年10月,當時的華中"剿總"副司令宋希濂突然收到一紙調令,要他即刻赴任徐州。按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高升機會,徐州"剿總"統領數十萬大軍,地位顯赫。可宋希濂收到任命後卻遲遲不願就任,甚至三番五次向蔣介石請辭。更令人不解的是,當蔣介石最終下達死命令要他赴任時,宋希濂竟提出了一個看似無理的條件。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宋希濂如此堅決地推辭這個重要職位?他提出的又是什麼條件?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歷史玄機?
一、蔣介石的突然任命
1948年10月24日,秋高氣爽的荊門城裡,正在指揮部工作的宋希濂接到了一份來自北平的電報。這份電報的內容,讓在場的參謀們都愣住了——蔣介石親自任命宋希濂接替杜聿明,出任徐州"剿總"副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
要知道,徐州"剿總"可不是一般的軍事機構。它統轄著整個華東戰區,下轄四大兵團,總兵力達五十餘萬之眾。在當時的國民黨軍事體系中,徐州"剿總"的地位僅次於南京的總統府。
消息傳開後,祝賀的電報如雪片般飛來。第二天一早,國防部就發來了正式的調任通知。當晚,"剿總"司令劉峙親自發來賀電,稱這是"人才得其所用"。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連與宋希濂曾有過節的幾位將領,也紛紛發來祝賀。
徐州"剿總"辦公室主任郭一予更是以同學的身份發來長電,細說徐州戰區的種種情況。郭一予在電報中提到,原任副司令杜聿明已奉命赴東北主持戰事,戰區急需主事之人,希望宋希濂能夠儘快到任。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時,宋希濂卻坐在辦公室里遲遲不做回應。他的幕僚長後來回憶說,那天宋希濂反覆研讀了三份重要電報:一份是前線發來的敵情通報,一份是各兵團的戰備狀況,還有一份是徐州地區的民情報告。
這時候的徐州戰區,形勢已經很不樂觀。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正在集結重兵,淮海戰役即將爆發。而此時的徐州"剿總"卻群龍無首,各部之間配合混亂,防務空虛。
更讓宋希濂擔心的是,徐州"剿總"下轄的四個兵團指揮官各懷心思。其中尤其是孫元良和邱清泉的兵團,這兩支部隊雖然是主力,但將領們卻各自為政,連"剿總"的命令都不放在眼裡。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蔣介石突然把杜聿明調往東北,又急匆匆地讓宋希濂來接任。這個時機的選擇,著實讓人覺得蹊蹺。要知道,此時的東北戰場已經幾乎喪失殆盡,而徐州卻是國民黨在華東的最後防線。
於是,在接到任命的第二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就在所有人都在等待宋希濂到任的消息時,他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這個決定,不僅讓蔣介石震怒,更改變了此後淮海戰役的整個走向。
二、宋希濂的深層憂慮
宋希濂對徐州戰局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作為華中"剿總"副司令,他手中掌握著大量的軍事情報。根據前線偵察部隊的報告,解放軍已經在徐州周邊地區完成了重要的戰略部署。僅1948年9月下旬,解放軍就在徐州以北的碭山、蕭縣一線集結了十餘萬兵力。
更嚴重的是,徐州"剿總"對解放軍的具體部署幾乎一無所知。當時負責情報工作的參謀處每天送來的報告,大多是道聽途說或是已經過時的消息。一位曾在徐州"剿總"任職的參謀後來回憶說:"我們就像是戴著眼罩在戰場上摸索,而對方卻對我們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
徐州"剿總"的內部問題同樣令人憂心。四個主力兵團之間的關係複雜,各自為政的現象十分嚴重。其中,邱清泉的第二兵團駐紮在徐州城區,是防禦的主力。但邱清泉素以傲慢著稱,在豫東戰役中曾多次抗命不遵。就連蔣介石的親筆命令,他都置之不理。
孫元良的第十三兵團駐紮在徐州東北方向。這支部隊裝備精良,但孫元良為人圓滑,做事只看個人得失。在此前的徐州防務會議上,他就曾因防區劃分問題與其他將領發生激烈爭執。
相比之下,李彌和黃百韜的部隊倒是較為可靠。李彌曾是宋希濂的部下,兩人有著良好的私交。黃百韜為人踏實,但其部隊駐紮在外圍,難以在關鍵時刻發揮決定性作用。
更令人擔憂的是徐州地區的民心問題。1948年初以來,國民黨軍隊在徐州地區的紀律日益鬆弛。有的部隊擅自徵收苛捐雜稅,有的甚至公然搶劫百姓。徐州城內的治安也每況愈下,黑市交易猖獗,投機倒把成風。
一份來自徐州市政府的秘密報告顯示,僅1948年上半年,徐州城區就發生了超過200起軍紀案件。但由於各部隊相互包庇,絕大多數案件都不了了之。這種情況導致當地百姓對國民黨軍隊怨聲載道。
在軍事部署方面,徐州"剿總"的問題同樣嚴重。由於各兵團之間缺乏統一指揮,防區劃分混亂重疊。有些關鍵地段竟然無人防守,而有些次要地區卻重兵把守。軍需物資的調配也出現嚴重問題,前線部隊缺糧少彈,後方倉庫卻堆積如山。
10月25日,宋希濂召集了他的核心幕僚舉行閉門會議。會上,情報處長提交了一份最新的戰場態勢分析,其中詳細列舉了徐州防務中存在的各項漏洞。這份報告成為了宋希濂做出重要決定的直接導火索。第二天,一份措辭謹慎但立場堅定的電報從荊門發往南京,這份電報的內容,預示著事態即將出現重大轉折。
三、蔣介石的三次催促與宋希濂的三次婉拒
1948年10月26日,宋希濂的第一份請辭電報抵達南京。這份措辭懇切的電報引起了蔣介石的高度重視。當天下午,蔣介石立即派出了他的侍從官錢大鈞,專程赴荊門勸說宋希濂。
錢大鈞到達荊門時已是深夜,但宋希濂仍在指揮部工作。兩人的談話持續到凌晨,錢大鈞轉達了蔣介石的意思:徐州戰事緊急,非宋希濂莫屬。然而,宋希濂卻拿出了一份詳細的戰區分析報告,指出徐州戰區目前的諸多問題,表示自己難以勝任。
10月28日,蔣介石再次出手。這一次,他派來了宋希濂的老朋友、參謀總長劉斐。劉斐帶來了一份最新的人事任命書,上面詳細列明了宋希濂可以獲得的權力:不僅能全權處置徐州地區的軍政事務,還可以自行調動所屬部隊。這份任命書的含金量之高,在當時實屬罕見。
然而,宋希濂依然婉言謝絕。他向劉斐展示了一份前線發來的最新戰報:解放軍已經在徐州外圍構築了多層包圍圈,而"剿總"各部之間依然紛爭不斷。宋希濂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給予再大的權力也難以挽回戰局。
11月1日,事態出現轉折。蔣介石破天荒地親自打來電話。這通長達四十分鐘的越洋電話中,蔣介石罕見地放下身段,稱呼宋希濂為"老弟",並表示願意給予他一切必要的支持。
電話中,蔣介石還特別提到了1947年宋希濂在江漢地區的戰績。當時,宋希濂以少勝多,成功守住了荊門要塞。蔣介石表示,正是看中了宋希濂的這種能力,才決定讓他去挽救徐州戰局。
面對蔣介石的親自勸說,宋希濂的態度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他沒有像前兩次那樣直接拒絕,而是提出了一個條件:請求先派自己的心腹幕僚前往徐州,實地考察戰區情況。
這個看似普通的請求背後,實際暗含深意。根據當時在場的參謀回憶,宋希濂派去的三名幕僚分別負責偵查敵情、了解部隊狀況和考察民情。這些都是他最為關注的問題。
11月3日,三名幕僚帶著各自的調查報告返回荊門。當晚,宋希濂在指揮部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會議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期間沒有任何電報和電話對外發出。
11月4日上午,一份加急電報從荊門發往南京。這份電報的內容出人意料:宋希濂不僅再次婉拒了任命,還附上了一份詳細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不同於之前的請辭文書,而是明確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替代方案。這個方案的內容,直接影響了此後徐州戰局的走向。
四、宋希濂提出的特殊條件
1948年11月4日的這份電報中,宋希濂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條件:如果一定要他赴任徐州,就必須允許他帶走現在手下的兩個主力師,即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八十五師。這個要求立即在南京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兩個師都是精銳之師。第七十四師由宋希濂親自訓練多年,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曾在江漢地區創下以一當十的戰績。第八十五師雖然組建時間較短,但因為吸收了大量川軍精銳,戰鬥意志頑強。這兩個師不僅是荊門防務的中堅力量,更是整個華中戰區的機動預備隊。
11月5日,參謀總長劉斐親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這個請求。會議持續了整整六個小時,與會者意見嚴重分歧。反對者認為,如果抽調這兩個主力師,勢必造成華中戰區的防務空虛。贊成者則指出,沒有可靠的部隊,就算宋希濂到了徐州也難有作為。
爭論最激烈的是軍令部次長郝柏村。他在會上提出,宋希濂的要求表面上是調兵,實際上是在試探高層對徐州戰局的決心。如果連這兩個主力師都不肯調動,就說明高層對徐州戰局已經不抱希望。
11月6日,蔣介石在得知會議結果後,立即下令成立專門的調兵協調小組。這個小組由三名將軍和兩名參謀組成,專門負責研究如何在不影響華中戰局的前提下,滿足宋希濂的要求。
調兵協調小組工作了整整三天。他們詳細研究了前線態勢,制定了多套補充方案。其中包括從四川調一個主力師來補充荊門的兵力,同時從南京抽調預備隊支援華中戰區。
然而,就在方案即將定稿時,前線突然傳來重要情報: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主力已經開始向徐州外圍集結,預計最多還有十天就會發起總攻。這個消息讓整個調兵計劃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11月10日,蔣介石最終做出決定。他同意宋希濂的條件,但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只調第七十四師隨宋希濂赴徐州,第八十五師暫留荊門。同時,從南京調兩個預備師支援荊門。這個方案雖然沒有完全滿足宋希濂的要求,但已經是最大的讓步。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個艱難的調兵問題即將解決時,宋希濂的回電卻又一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在電報中說,如果不能帶兩個主力師同往,寧可留在荊門。這份態度堅決的電報,迫使南京不得不重新考慮整個徐州戰區的人事安排。
11月12日,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從東北傳來:杜聿明已經完成了東北戰區的交接工作,隨時可以回到徐州。這個消息為整個局勢帶來了轉機,也最終導致了徐州"剿總"人事安排的重大變動。
五、杜聿明的臨危受命
11月13日清晨,杜聿明乘坐專機抵達南京。從機場到總統府的路上,他收到了一份最新的徐州戰情簡報。這份簡報顯示,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七個縱隊正在向徐州外圍逼近。
當天下午,蔣介石在總統府召見了杜聿明。會談持續了三個小時,期間沒有任何幕僚在場。據後來參與整理會議記錄的人員透露,蔣介石詳細詢問了杜聿明對徐州戰局的看法。杜聿明則提出了三點具體建議:首先,重組徐州"剿總"的指揮體系;其次,調整各兵團的防區劃分;最後,改變目前單純防禦的戰術思路。
11月14日,一份緊急任命書發往徐州。任命書宣布杜聿明接任徐州"剿總"總司令,原總司令劉峙調任軍事顧問。這份任命書同時還包含了一個重要決定:將邱清泉的第二兵團和黃百韜的第十三兵團合編為"徐州防衛軍",由杜聿明直接指揮。
杜聿明抵達徐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開了一個長達十小時的軍事會議。會議集中討論了三個問題:如何打破解放軍的包圍圈,如何保障後勤補給線,如何協調各部隊之間的配合。
在會議上,杜聿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主動出擊,打亂解放軍的部署。他認為,與其被動挨打,不如搶在解放軍總攻之前,主動發起突襲。這個建議立即得到了邱清泉的支持。邱清泉表示,他的部隊已經進行了相關演練,隨時可以行動。
11月16日,杜聿明親自視察了徐州城防工事。在東城門,他詳細詢問了彈藥儲備情況。在北城牆,他重新部署了炮兵陣地。每到一處,他都會與基層官兵交談,了解實際情況。
11月17日,一份詳細的作戰計劃送到南京。這份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優勢兵力,突破東面包圍圈;第二階段,搶佔制高點,切斷解放軍補給線;第三階段,誘敵深入,實施圍殲。計劃的最後,附有一份請求:希望能夠得到空軍的全力支援。
11月18日,杜聿明下達了第一道軍令:責令各部立即停止一切非戰鬥性活動,集中精力準備即將到來的大戰。同時,他還下令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情報小組,負責搜集和分析解放軍的動向。
11月19日晚,徐州城內的燈火一如既往地明亮。然而,在這平靜的表象下,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行動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城北的兵工廠徹夜運轉,大批彈藥被運往各個防區。城南的軍用倉庫燈火通明,後勤人員正在緊急清點物資。
就在這時,解放軍的第一發炮彈落在了徐州城外。徐州保衛戰,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