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路軍成功地將敵後根據地由晉察冀、冀魯豫等山區根據地,拓展至冀中、冀南等平原根據地後,兩區域根據地逐漸形成了相互依託,相互支持的關係:平原不僅為山區提供糧食、兵員補充以及財力支持,而且由於靠近敵腹心,還能夠對敵人造成比山區根據地更大的威脅;山區易守難攻,打游擊更具優勢,平原到了艱苦的時候,八路軍就可以往山區轉移。
從這個意義上說,山區可以看作是平原的後方,平原可以看作是山區的前方,只有前方鞏固,後方才能無憂,平原作戰因此逐漸成為決定敵後抗戰成敗的關鍵環節之一。
日軍擁有機械化部隊,在平原上優勢明顯,在他們大舉進攻根據地時,經常可以對根據地進行快速圍攻與「掃蕩」。相比之下,八路軍的機動能力較弱,在平原上又缺乏山區那樣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能夠用於隱蔽和防禦的自然屏障,只有村莊和青紗帳——從最早冀南的香城固誘伏戰,到冀中最經典的齊會戰鬥,八路軍都是利用村莊及周邊的一些特殊地形做文章,但村莊在平原上十分顯眼,敵人易於防範,也易於攻擊,而青紗帳僅在夏秋季節才有,秋收以後,田裡只剩下光禿禿的麥茬,廣闊的平原上,幾公里外就能看到人影,根本沒處躲藏。
地形不利,可以改造,凹道及凹道由此應運而生。凹道也稱交通溝、「抗日溝」,是人們按照必要的交通寬度,沿著道路挖出來的凹溝,其深度以能隱蔽人的身體為限,做到既能阻滯敵人的一切車輛包括騎兵,同時又不會妨礙百姓的交通。
從1938年秋開始,冀中、冀南一邊平毀日偽軍搞的封鎖溝,一邊大挖「抗日溝」,據不完全統計,冀中所挖凹道的總長有三萬六千公里,冀南則達到了六萬公里。到了最後,所有大車道都變成了凹道,凹道如同蜘蛛網一般,密佈於整個河北平原。一名敵後記者在看過之後,忍不住讚歎:「這與秦始皇的萬里長城,以偉業論,可謂前後媲美。」
凹道作為平原地區的一種重要防禦工事,直接孕育了平原游擊戰中的凹道戰術,冀中區著名的村落防禦戰——神堂戰鬥,就是運用凹道戰術取勝的一個經典範例。
《神堂戰鬥1》,欲知後事如何,請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數較多,只能每日連載。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積數日閱讀。純為以文會友,介意者勿擾,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