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審閱即將頒布的軍銜名單時,十分疑惑道:「那位英勇善戰,曾一次砍殺27名日軍的軍中呂布,為何未出現在名單上?」
毛主席口中的軍中呂布是誰,為何不在授銜名單上?
「軍中呂布」就是呂俊生,1907年出生於河北邢台的一戶貧寒農家,從小家境的拮据,體會到生活的重壓與不易。
呂俊生13歲時,前往武安縣學習釘鞋技藝,期待為家中分擔些許經濟壓力,可即便勤勉不輟,仍難以支撐起家庭的重擔。
呂俊生不得不繼續漂泊,從事著諸如收售羊皮,打零工等繁重艱辛的體力勞動。歲月流轉,他逐漸成長為一個身材魁梧、力能扛鼎的男子漢,身高近一米九,肌肉如鐵。
1937年,隨著抗日烽火的蔓延,呂俊生成為八路軍隊伍中的一員。在戰場的中,其高大的身軀與超凡的臂力,加之多年勞作的歷練,讓他在戰場上如魚得水,所向披靡。
1938年盛夏,在山東夏津中日發生了一場激戰,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八路軍將士毫無懼色。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呂俊生以一己之力,手持鋒利大刀,在敵陣中左衝右突,所向披靡。最終,他獨斬日軍27人,自己僅受輕傷3處。這讓他有了「軍中呂布」的美譽。
此後,呂俊生始終以身作則,勇往直前,個人戰績顯赫,親手斃傷日偽軍逾60人,兩次被授予一等功。
1940年的百團大戰,呂俊生率部於高邑縣城下擔任主攻重任,面對敵人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他果敢決策,親自引領工兵隊伍摧毀外圍障礙。
當部隊遭遇頑強抵抗,攻勢受挫之際,呂俊生不顧個人安危,在槍炮轟鳴中沖向敵碉堡,從敵人的火力縫隙中奪得一挺機槍,瞬間扭轉戰局,為連隊乃至整個部隊的突破創造決定性的契機。
緊接著的閻家莊之戰,呂俊生巧妙布局,設下迷魂陣,令敵軍陷入混亂,最終斃敵108人,己方僅1人輕傷,戰果輝煌。
此役之後,上級特授予呂俊生「英雄連長」的榮譽稱號,其所在六連亦被光榮地命名為「英雄連隊」,成為全軍學習的楷模。
戰爭的殘酷超乎想像,1942年的「四·二九」大掃蕩中,呂俊生與部隊被日軍重重包圍,生死一線間,他率隊連續突破五層敵軍包圍圈,為戰友們開闢出一條生路,在這場浴血奮戰中,他的雙腿不幸被子彈洞穿。
面對重創,呂俊生在野地中獨自與敵人周旋7日之久,直到被救援隊伍發現,送往醫院救治,這次經歷,讓他落下腿部和腰部的永久性殘疾。
抗戰勝利後,呂俊生已深知自己的身體已無法再承受高強度的軍事生活,深思熟慮後決定向組織提出退役申請。
組織出於對呂俊生的尊敬和不舍,多次挽留,他堅持認為將位置留給更需要的人,是對國家和軍隊最大的貢獻。
退役後的呂俊生,沒有選擇安逸的城市生活,回到生他養他的邢台市,建設家鄉,擔任村裡黨支部委員一職。
1955年,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一間會議室中,毛主席正沉浸在即將頒布的軍銜名單的審閱中。突然,口中低語:「那位英勇善戰,曾一次砍殺27名日軍的軍中呂布,為何未出現在名單上?」
這背後有兩點原因。一方面,在抗戰勝利後,呂俊生主動向組織提出退役的申請。另一方面,退役後的呂俊生選擇低調的生活方式,他回到邢台市,默默耕耘,從不提及往昔的輝煌與榮耀。
這份謙遜與淡泊,讓呂俊生即便在戰功赫赫之時,也未向組織提出絲毫額外要求。
因此,在授銜之際,呂俊生的貢獻有口皆碑,因已遠離軍界多年且行事低調,他的名字遺憾地未能列入授銜的名單。
對於錯失授銜的榮光,呂俊生心中並無絲毫遺憾,在他看來,真正的榮耀不在於頭頂的光環,在於能夠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