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2024年以來,俄軍佔據戰場主動權的態勢明顯,而且一直在進攻中。
目前各條主要戰線上,烏軍只有在哈爾科夫北部還在盡量反攻,但因為這邊也很難打得動,所以也呈現出了相持態勢。
而在頓涅茨克主戰場上,俄軍集中了三個集群的部隊展開攻擊,應當說取得的進展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頓州戰場大家也都知道,這裡是烏軍在2014年之後就開始經營的,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堡壘化。
俄軍即便是在不斷推進,但拿下烏軍控制下的大型城鎮依舊不輕鬆。
自年初的戰事以來,俄軍攻下的萬人規模以上的城鎮,其實只有阿瓦迪夫卡;當然攻克這種級別城鎮帶來的後續成效也是極為顯著的,如今這個方向的俄軍已經沖向了紅軍城,在整個戰線上打出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
而在阿瓦迪夫卡之外,其實俄軍不聲不響地又啃下了一個萬人規模城鎮的大部,這就是克拉斯諾格夫卡,我們簡稱為克城。
克城就在著名的馬林卡以北幾公里處,但是它的體量要比馬林卡大一半,尤其是主體城區是個方形,密密麻麻的房屋看著就頭疼;而在城區的北部以及西北角,還有一小部分區域。
因為是早就經營好的堡壘地帶,俄軍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直接攻擊克城;畢竟大家也都知道,打南邊的馬林卡都無比艱難了,想要再打北邊比馬城更大的克城,那又談何容易?
但是俄軍自2024年2月下旬開始進攻克城起,僅用了頓涅茨克第1軍的兩個摩步旅的主力進攻克城,烏軍竟被打得連連後撤,如今把克城的主要城區都給丟完了。
要知道,烏軍失守阿瓦迪夫卡是因為俄軍整個中部集群和頓涅茨克第1軍的主力都壓在那裡,才最終失守的。
其餘幾百人規模的村子守幾個月不是啥新鮮事兒,像萬人規模的城市在俄軍偏師的進攻中,理應守備更長時間。
但克城堅守不到半年,就守不住了,而且在城區的各部損失都很大,這是什麼情況?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俄軍和烏軍目前的火力相差實在太大,烏軍在缺少航空支援、重火力又不優先支援這裡的情況下,很難長期堅守。
不過,烏軍在用兵方面的問題也不得不提,因為克城的兵力建制實在是太混亂了。
烏軍其實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主力建制旅布防在這裡,它是「湊份子」式的七拼八湊出來的部隊。
最開始,防守克城的部隊只有第46空突旅的一部,後來又把北邊第59摩步旅的一部給調了過來,因為這兩個旅的防禦重點都不在克城,所以都無法把主要精力關注到這裡。
烏軍曾將著名的亞速第3旅增援過來,但只是城內稍微打了下就溜了,因為該旅在阿瓦迪夫卡之戰中損失很大,又是重點建設部隊,是可以後調整補的。
亞速第3旅走了後,當地守軍請求第47旅支援,這個旅派了少量布萊德利步戰車溜了一把後,也不再提供持續援助,畢竟它自身難保,自己的防線都守不過來嘛!
在這種情況下,烏軍不得不從恰索夫亞爾戰場抽調第80空突旅的部隊過來。
這個旅有自己的任務,顯然也不可能整建制都來克城,所以又湊了這麼一份子過來。
然後這邊就有了三個正規旅的番號,可是它們各自的旅隊都有原本的任務,都湊一點過來那到底聽誰的?
請求重武器支援、請求航空支援、請求強力援軍——這些烏軍都做不到,因為現在全線吃緊,戰區機動部隊大都抽到哈爾科夫北部打反攻了,增援來的只是領土防衛部隊。
然而領土部隊也不是完整建制的,而又是分別來自幾個旅的獨立營隊。
這些部隊臨時拉上去填某個陣地的坑倒是可以,但它根本沒有重武器,也不具備機動攻防能力。
加上烏軍這些部隊的建制龐雜,互不統屬,就會出現俄軍打a區陣地的時候,b區的烏軍不動如山,給了俄軍各個擊破,不斷蠶食的機會。
畢竟頓軍那邊雖然有兩個旅,但人家都在第1軍的建制內,是有統一完整指揮的。
最終硬磨下去,俄軍以劣勢兵力,優勢火力,竟然把整個克城城區都拿下了,烏軍雖然也投入了大量部隊,但最終因為建制分割,沒有統一指揮,很難形成合力,再加上這裡兼顧不到,分到的資源也少,最終只能是慘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