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興起,國家經濟、產業、科技面臨重大創新挑戰,對我國工程教育轉型發展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構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科教、產教融合新工科教育體系也成為迫切需要回應的時代問題。
融合中的現實問題
課程體系服務於科教產教深度融合的潛力有限。將企業真實項目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引入教育教學過程是將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緊密結合的創新舉措,這種「研源於產」「寓教於研」「以研促產」的學習模式能夠反映產業和市場的真實需求。但目前主要以導師承接的縱向課題為主,缺少直接來源於企業的真實項目,工科生的科研探究活動與行業需求脫節。
高質量師資增量供給不足,權責劃分有待進一步釐清。高素質、高水平師資供給短缺成為制約新工科建設中深度推進科教、產教融合育人的一大難題,工科學生規模擴張與師資規模有限之間的矛盾需得到妥善解決。此外,校內外導師粗放式的職責劃分容易導致工程人才培養的導師缺位或越位現象。產業導師的權利和利益缺少保障,影響其指導學生的積極性。
多元主體存在需求衝突、信息失衡和資源錯配。高校和企業在目標導向、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上存在明顯差異。產教融合未能為企業帶來顯著經濟效益時,企業往往表現冷淡,限制了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信息失衡也是高校與企業合作的重要障礙,不同利益主體因信息不對稱產生非平等博弈,增加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跨學科組織結構不完備,科教產教協同機制未疏通。傳統單一學科建制的組織結構不利於學科間交流融合和科教產教融合育人的實現。複雜工程問題需要跨學科知識和團隊才能有效解決。科教產教融合需要構建去中心化、立交橋式的組織結構,促進教學、科研和實踐團隊的融合。
探索協同育人新機制
深化推進新工科建設,統籌落實科教產教融合育人,有助於促使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行業發展和人才高地建設形成一種倍增效應,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倡導構建協同育人模式新機制,加強教育系統與科技產業部門聯動,推動學科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相互匹配、相互促進,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
一是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新工科建設中的科教產教融合需要緊緊依託校企深度合作才能更好實現,因此要充分發揮國家和相關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要理順政府、高校和企業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使高校、行業企業以及不同類型導師的行為規範有章可循。
二是堅定高校主體地位。高等院校是「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應充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將高水平科研優勢轉化為高質量育人能力,實現科技創新體系、產業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度融合。
三是強化校企協同培養。匯聚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力量,建設一批融教育、科技、人才功能於一體的科教協同創新平台;圍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集聚資源,打造校企雙主導的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育人共同體;將項目牽引的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和學生科研的全過程,學生在校學習基礎知識,赴企業開展長期項目實踐,在真實情景下解決真實的需求和問題。
構建科學的治理格局
一是規範科研導師與產業導師聘任與考評,明晰導師權責利劃分。科研導師負責工科生科研項目,產業導師為學生創造工程實踐機會,並協助校內導師做好學生校外實踐管理工作。創新導師招聘方式,綜合施策擴大高質量師資規模。通過組織導師培訓,加強導師責任意識,提升指導能力。建立導師專項經費制度,制定合理的薪酬津貼計算方法。制定導師考核評價機制,形成導師動態調整機制。
二是構建多主體協同育人配套制度,打通利益鏈、信息鏈和資源鏈。應加強頂層設計,成立科教產教融合建設諮詢指導委員會,形成高效運轉的育人機制。關注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中科研創新成果和專利技術的分配問題,建立收益分配、公平性保障機制。建立完善的評估制度和質量審核監管制度。利用智能化信息技術監測科教產教融合數據,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三是打破學科邊界和組織藩籬,搭建橫縱貫通的管理機構與平台。在國家層面設立統籌協調的管理機構,負責新工科建設和科教產教融合總體規劃和日常業務。在區域層面,地方政府部門牽頭成立新工科發展聯盟,採用多樣的管理手段解決組織管理問題。在高校層面,構建項目驅動、研究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跨院系、跨組織的科研和產業師資團隊。搭建多層次的信息服務平台,建立多方主體常態化交流與合作的平台保障。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作者:
文:姚昊 蔡三發編輯:陳瑜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