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萊蕪|溫故

2024年07月29日18:30:28 歷史 6734

濟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萊蕪|溫故 - 天天要聞在建中的張養浩紀念館 新黃河記者 王鋒攝

李開先:為《萊蕪縣誌》作序

李開先(1502—1568年),今濟南章丘區人,字伯華,號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員外郎、郎中,後升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遭罷官。回到章丘故居後,修建亭園,結詞社,征歌度曲,搜集戲曲及民間文學作品。他利用當時民間小曲形式寫成《中麓小令》百首,流傳很廣。嘉靖二十六年寫成傳奇戲曲《寶劍記》。李開先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還是大藏書家,所藏書尤以戲曲為多,有「詞山曲海」之稱。在當時的文壇上,李開先與王慎中、唐順之等號稱「嘉靖八才子」。

濟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萊蕪|溫故 - 天天要聞李開先像

李開先有多首寫萊蕪的詩,其中有一首題為《寄萊蕪舊尹曹東山》。此詩載《李中麓閑居集》。曹東山,即曹忠,明嘉靖《萊蕪縣誌·政教志·秩官》載:「曹忠,字顯卿,號東山,直隸海州人,由監生嘉靖二十一年(1542)任。」全詩如下:「昔宰山城日,那堪值歲凶。視民如愛子,驅盜盡歸農。疑獄真能剖,非公魯不容。雙鳧南去後,誰復步遺蹤。」山城,即指萊蕪。雙鳧,本意指兩隻水鳥或兩隻野鴨,後用為地方官的故實。從詩中記載可知,曹東山在任萊蕪知縣期間,正值強盜凶狂之時,強盜霸佔農民土地,萊民深受其害,民不聊生。為救民於水火,曹忠上任後,首先驅除了強盜,歸還了人民被霸佔的土地。他公道正直,善於剖斷疑案,深得百姓讚頌。在章丘的李開先也聽聞了他的政績,曹忠離任後,李開先發出「雙鳧南去後,誰復步遺蹤」的感嘆,期望後來者都能像曹忠那樣愛民如子。

曹東山之後,一位「青年博學」的新科進士沐著習習春風千里迢迢來到萊蕪,他就是福建莆田人陳甘雨。陳甘雨沒有辜負李開先的期望,上任之後,政績更為卓著。三年知縣任滿,陳甘雨還破天荒地拿出了一部《萊蕪縣誌》請李開先作序。看到這部縣誌,李開先大為驚異,他深情地回顧到:「嘉靖癸巳,予以部主事差徐,取道萊蕪。見山川陡峻,風物朴茂,距吾章僅百里,止聞為山邑,不知其亦一樂土也。」(李開先《萊蕪縣誌序》)嘉靖癸巳(1533年),李開先在京任戶部主事時,去南方徐地出發,路過萊蕪,見這裡山川峻峭、物產豐富、人民樸實。此地距他家鄉章丘僅百里之遙,曾以為是高山閉塞之地,原來是一方樂土。序的末尾,他不禁感嘆道:「陳君青年博學,有規措之才,警敏之智,臨政略無難色,而綽有能聲。刑清事簡,有餘力而為是舉,固有以也。予雖閑而神疲志怠,章志宜成無成也。」(同上)李開先對「青年博學」陳甘雨稱道的同時,也遺憾自己應完成一部《章丘縣誌》而未成。

濟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萊蕪|溫故 - 天天要聞李開先為《萊蕪縣誌》作序

張養浩:《三皇廟記》

張養浩(1269—1329年),字希孟,號雲庄,故居在今濟南市天橋區柳雲社區(張公墳村)。其自幼好學,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於散曲。張養浩少年時便文名遠播,19歲就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歷經六朝,為元代重臣。
濟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萊蕪|溫故 - 天天要聞張養浩像

元致和元年(1328年),萊蕪知縣申楫新建三皇廟。三皇廟是為「伏羲氏、神農氏、黃帝氏三聖人」所建。建成後,「命教諭吉明理走濟南,請文養浩以識歲月」(《三皇廟記》)。知縣申楫派教諭吉明理專程赴濟南,請文章大家張養浩寫文章以記其事。時辭官賦閑的張養浩,有感於申楫在萊蕪的卓越政績,愉快地答應了撰寫碑文的請託,寫下《三皇廟記》一文。文中寫道:「安得幅員州縣牧,舉龔黃卓魯之埒,毋使吾民悵焉。惟賢其一二,豈非士君子平昔志願哉!因記是役,及之斯,亦救時弊拯民危之良藥石也。」龔黃,漢代龔遂與黃霸的並稱;卓魯,漢代卓茂與魯恭的並稱。四人均以循吏見稱,後因以指賢能的官吏。這是張養浩對申楫的讚揚,更是期盼地方官員能像古代賢能的官吏那樣,為「毋使吾民悵焉」而「救時弊拯民危」(同上)。

濟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萊蕪|溫故 - 天天要聞明嘉靖《萊蕪縣誌》中張養浩撰李泂書《三皇廟記》

文章寫完後,張養浩意猶未盡,便去大明湖畔的「超然樓」請大書法家李泂(1274—1332年)書寫。李泂,滕州人,初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累官至奎章閣承旨學士。李泂儀容清峻,胸襟開朗,尤擅書法,每有所作,奮筆揮灑,迅飛疾動,意之所至,臻極神妙。辭官後的李泂抖落一身官場俗塵,在大明湖畔建別墅「超然樓」以居,賞荷看雨吟詩品茗。

申楫請人將濟南兩個文化大家的文章墨跡刻在石碑上。碑文開頭寫道:「翰林待制、儒林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李泂書;翰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張養浩文。」碑已不存,文章載於明嘉靖《萊蕪縣誌·文章志·碑刻》。

范拱:《范貞節先生祀記》

范拱,生於1096年。據《金史·列傳·卷四十三》載:范拱,字清叔,濟南人。范拱9歲時便能吟詩作文,於宋朝末年進士及第。曾任廣濟軍曹,又為東西路安撫制置使權邦彥(1080—1133年)書記。時任濟南知府的劉豫對范拱的才華非常賞識。後來,范拱曾極力勸諫劉豫取消什一稅以減輕百姓負擔,並釋放了大批因交不起賦稅而被捕入獄的百姓。金廢除偽齊後,范拱成為完顏宗弼的屬官,他再次請求減輕百姓負擔,最終使百姓的賦稅減少了三分之一。范拱後出任淄州刺史,於金熙宗皇統四年(1144年)因病辭官,回家後每日居齋靜讀,家人也罕見其面。范拱為人謹慎,曾言:「禮官當守禮,法官當守法。」其見解很為時人稱道。金世宗素聞范拱其名,於大定七年(1167年)請其復出擔任太常寺卿。兩年後,范拱因身體原因再次辭官回家。

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萊蕪縣令高永孚新建范貞節祠,專門派人去濟南請名人范拱寫一篇文章記述此事。范貞節,即范丹,字史雲,東漢時人,曾被任命為「萊蕪令」。范丹因其「清白守節曰『貞』,好廉自克曰『節』。為『貞節先生』。」(《范貞節先生祀記》)范丹「雖有萊蕪令,遭母憂,不到官,安得邑有其廟,是必有德足以動人者」(同上),其清廉的操守成為千百年來的廉吏楷模。范拱有感於高縣令褒揚先賢的善舉,不顧年老體弱,慨然應允,遂一氣寫成《范貞節先生祀記》一文(載明嘉靖《萊蕪縣誌·文章志·碑刻》)。此文最後寫道:「大定十二年,萊蕪令高永孚既新丹祠,拱於是作詩以侑。其詩曰:『甑中生塵,漢之史雲。史雲之德,化及魯人。弦歌以詠,其樂欣欣。簞食瓢飲,陋巷安貧。釜中生魚,公在萊蕪。萊蕪之邑,密邇中都。洙泗之風,被之鄉里。千古之下,莫不宗儒。』」此詩高度概括了范丹的一生並給予了高度評價,流傳極廣。

李攀龍:《送萊蕪縣蕭薄》

李攀龍(1514—1570年),字於麟,濟南歷城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先歷官至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等,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上疏乞歸。由陝歸來,在家鄉築白雪樓,隱居高卧,杜門謝客,不與權貴往來,一些達官顯貴以其接見為榮,學人士子更是以其品評來衡定自己的身價。隆慶元年(1567年),起複出任河南按察使等。作為領袖人物,李攀龍曾與李先芳、謝榛、吳維岳、王世貞等結詩社,稱「七才子」,倡導文學復古運動。「聞望茂著,自時厥後,操海內文柄垂二十年」(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李按察攀龍》)。

李攀龍亦有多篇寫萊蕪的詩文,其中一首題為《送萊蕪縣蕭薄》的詩頗為後人稱道。蕭薄,即蕭隆祐,清康熙《新修萊蕪縣誌·秩官志·吏績》載:「蕭隆祐,江西泰和人,明嘉靖二十七年任萊蕪主簿。有守有為,善詩文,嘗學於念庵先生,濟南李於麟贈以詩。」蕭隆祐任萊蕪主簿時間不長,取得補授銓司職,李攀龍寫詩以贈:「蕭生業本儒術起,稍因讀法得其指。棲息十年白鹿洞,擔囊一卷青烏子。岱宗雄蟠大海濱,衣冠氣王中有人。……萊蕪作簿更誰群,但恨無過范史雲。釜里蠹魚堪自見,鞭下蟲蛆詎忍聞。……匹馬悠悠復路岐,即今失意欲何之。同鄉冢宰諳名姓,府掾郎曹佇可期。」該詩說,蕭隆祐儒學起家,曾在白鹿洞書院修業十年,頗有雄才大略。先生清廉為官,常以漢末萊蕪令范史雲勉勵自己,但因不熱心官場事務,誤入宦海,失意而去。全詩既有對蕭隆祐懷才不遇的惋惜,也有對他不媚世俗的讚賞,期望他入銓司分曹治事後再創新業績。

對於萊蕪知縣同年陳甘雨的政績,李攀龍也是讚賞有加。他曾寫有一首題為《萊蕪令陳母加恩》的詩:「梅花猶記照離裾,白髮秋明海上輿。疏乞聖人題賜鳳,歌傳仙令釜生魚。」上述兩首詩均載清康熙《新修萊蕪縣誌·藝文志·詩賦》。詩中,李攀龍把陳甘雨比作了范史雲。

殷士儋:《邑丞王公去思碑》

殷士儋(1522―1581年),字正甫,世稱棠川先生,濟南歷城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為裕王朱載垕(後來的明穆宗隆慶皇帝)選老師,殷士儋被選中。一身正氣的殷士儋對朱載垕影響很大,朱載垕對這位老師也是十分敬重。隆慶元年(1567年),殷士儋升為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務,進禮部右侍郎,不久又任吏部右侍郎。翌年春,升為禮部尚書。隆慶三年(1569年),兼任文淵閣大學士,後晉陞少保,改武英殿大學士。殷士儋曾上疏提出「布德、緩刑、納諫、節用」等建議,令大小官員關心民間疾苦,深得隆慶帝嘉許。後遭同僚排擠打擊,於隆慶五年(1571年)多次上疏請求辭官。返歸故里後,殷士儋選定趵突泉西元代萬竹園故址為棲身之處,並取名「通樂園」,在園內壘山疊石,疏泉築亭,構舍植花,著書講學,從者如雲。十年後去世,謚號「文庄」。儘管位居高官,殷士儋卻從未中斷對詩文的學習,尤其是回到濟南後,更是投身於詩歌創作,時與李攀龍、邊貢、許邦才被譽為「歷下四詩人」。目前留有《金輿山房稿》十四卷。

濟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萊蕪|溫故 - 天天要聞殷士儋像

清康熙《新修萊蕪縣誌·藝文志》中,有殷士儋撰寫的《邑丞王公去思碑》一文。該文寫於「嘉靖丁巳」,即1557年,追述的是二十二年前一位叫王宗義的萊蕪縣丞。寫此文時,殷士儋已經進士及第十年且任職翰林院,而王宗義不過是「郡大夫若監司按部鮮至其地」(《邑丞王公去思碑》)的偏僻小縣萊蕪且早已離開多年的一個小小的縣丞,地位懸殊可謂雲泥。殷士儋何以撰寫此文呢?原來,他是被這位縣丞的事迹深深感動了。王宗義於嘉靖十二年任萊蕪縣丞,其「平易近民,精敏視事。五署縣篆,理冤抑恤催科,冰櫱之操,始終如一。治河之功尤偉」(清康熙《新修萊蕪縣誌·吏績》),「去之日,民老稚千餘人相扶攜泣送,絡繹於道,車擁不行」(《邑丞王公去思碑》)。離任二十多年後,萊邑百姓還爭相向朝廷巡視官員陳述這位縣丞的事迹。殷士儋大為感動,「其孑然樹立,廉惠著稱,所居民附,所去民思,亦庶幾卓行君子哉!」(同上)

此文洋洋千餘言,語言樸實流暢,讀來感人至深。

周樂:《哭故人萊蕪令紀秋水》

周樂(1777—1853年),字二南,晚號漫翁。歷城人,恩貢生。性豪爽,喜賓客,以詩文名於時。曾與余正酉等七人結社於大明湖畔,世稱「明湖七子」,詩文唱和,名噪一時。周樂是「明湖七子」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曾漫遊燕、趙,居關中十年。回到故鄉後,傍大明湖而居,主講濟南景賢書院。其詩「激宕豪邁」,「其源蓋出於杜韓」,著有《二南文集》《二南詩鈔》《二南詩續鈔》等。

濟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萊蕪|溫故 - 天天要聞巜二南詩鈔》

道光元年即1821年,文安舉人紀淦令萊蕪。紀淦,字秋水。來到萊蕪以後,紀淦發現這裡不但山川秀麗,而且冶鐵業繁盛,漕運發達,對國家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這樣好的地理環境,應該是出讀書人的地方。可是,紀淦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自乾隆十七年(1752年)一個叫魏照黎的人考中進士後的七十年間,竟再無一人考中進士。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境內無一處為讀書人提供學習交流的書院。這位父母官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他決定建設一座書院,讓那些讀書的寒士能有個容身的地方。於是,他捐出自己的俸祿,與地方士紳籌建「汶源書院」。然而,書院七月建成,紀淦八月卻不明不白被彈劾去官。離開萊蕪的那天,他的心裡一直對書院放心不下,一遍遍囑咐送別他的人,一定要把書院辦下去,絕不能半途而廢。作為一個外地人,含冤罷官之日,卻不以己悲,其情其景,讓人潸然淚下。離開萊蕪,紀淦徐徐北行。行至濟南,他停了下來,他想用濟南的山水先為自己療一下傷,然後再做打算。周樂等濟南名士很快接納了這位落魄的讀書人。作為「明湖七子」之一的紀淦,他的詩得到了濟南文人的高度評價,周樂曾寫《題紀秋水豆花集》詩以贊:「余非燕趙士,對此亦悲歌。操出土音壯,得來秋氣多。燈昏花欲墮,酒罷劍頻摩。敢附君知己,其如同病何。」可惜的是,僅僅過了一年,紀淦便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周樂悲痛萬分,含淚寫下《哭故人萊蕪令紀秋水》一詩:「忽聞官罷已堪驚,凶耗旋傳淚雨傾。不剩一錢困廉吏,可憐五斗誤書生。斯人溝瀆才何益,宦海風波命太輕。尚望醵金諸父老,妻孥莫使滯歸程。」周樂等人湊集盤纏,讓「不剩一錢」的紀淦之妻將其靈柩運回老家。

作者:劉恆傑 編輯:徐征 校對:冬平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青龍星君鄧九公心裡多恨?偏執之心千年不移! - 天天要聞

青龍星君鄧九公心裡多恨?偏執之心千年不移!

在《封神演義》中,三山關總兵鄧九公是殷商重臣,鎮守三山關十餘年讓南伯侯鄂順止步不前。他帶著兒子鄧秀、女兒鄧嬋玉奉命討伐西岐,他的武功遠勝南宮适,可以與武成王黃飛虎比肩。鄧嬋玉的飛石打的闡教三代弟子臉面無光,讓姜子牙束手無策。
特朗普見壞就收? - 天天要聞

特朗普見壞就收?

兩個月前,剛剛從一場槍擊事件中幸免於難的特朗普,臉上帶著血污,對著人群振臂呼喊,競選風頭一時無兩。此前,他不僅在今年總統選舉的第一場電視辯論上風頭蓋過了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更是讓後者最終決定退選,把接力棒交給了現任美國副總統哈里斯。而隨後的美國總統候選人第二場電
「大老虎」子女全部免死?梁山好漢這樣替天行道 - 天天要聞

「大老虎」子女全部免死?梁山好漢這樣替天行道

梁山好漢天天喊著報打不平、剷除不公;但實際上,他們只不過敢拍拍「蒼蠅」而已。當最大幾個「老虎」的子女對他無底線作惡時,他們也只能閉起眼睛假裝看不見。高俅是水滸中最大的「老虎」之一,在當時的四大奸臣中排名第二。
劉以鬯:用文字給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閱讀日 - 天天要聞

劉以鬯:用文字給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閱讀日

在20世紀香港文學史乃至中國文學史上,香港作家劉以鬯是非常重要的一名作家。他是這段文學史上少見的多面手,代表作有《酒徒》《對倒》《島與半島》《寺內》等,在小說、散文、評論和文學編輯等眾多領域裡都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