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歧視,還是中國人真沒資格拿諾貝爾獎?

2022年10月04日16:54:10 歷史 1268

首先,諾貝爾獎中最有含金量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直至今日,中國並沒有人以中國籍身份獲得此等殊榮。相反,不少中國籍華人獲得過這項獎。

其中,以楊振寧老先生最為出名,儘管老先生目前已經回歸清華教學,但當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是以美國籍身份獲獎。老先生當時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簡單說就是鏡子里看到的你跟現實的你不完全一樣。

到底是歧視,還是中國人真沒資格拿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當時,楊振寧35歲,李政道更是只有31歲。放到今天的中國,他們當時的年紀就是給七老八十的教授打打下手。

至少可以看出一點,中國的科研環境導致中國的部分人才就是個輔助工具人,他們無法以年輕為本錢,無法得到足夠的尊重。另外,團隊搶功勞現象太過誇張,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隊的功勞偏偏說成一大堆人的功勞,甚至把後勤保障的也算上去,領導更是居功至偉,加官晉爵。而諾貝爾獎主要是找對研究方向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才 。

教育更是不可繞開的因素,用鄭強教授的話來說,中國人的童年教育其實相對來說會畸形,這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甚至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而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從他們研究出自己的結果到最終拿到獎項,通常是需要18年的時間。

到底是歧視,還是中國人真沒資格拿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18年,我們灌輸式的教育沒有教出一個諾貝爾獎不值得思考嗎?中國式的教育根本問題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學給誰看,有幾個人學完後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都是為了完成領導的要求嗎?本來是下面問題反饋給上層,結果成了上層需求決定下層建築。

拿來主義的流行。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重科研,中國重實用。搞科研太慢還容易走岔路,不如把別人的成果拿來算了。要不等別人先研究出來,證明了可行性,然後我們彎道超車也不遲。

到底是歧視,還是中國人真沒資格拿諾貝爾獎? - 天天要聞

西方對中國的歧視。我們罵西方有多狠,西方罵我們也有多狠。客觀點,大家都是盲人摸象,文化不同制度不同,加上再來個中國威脅論註定在西方人眼裡中國人的形象高大不了,看著那些大清照片認為中國還有辮子,看過那些鄉村農民故事的,認為中國很窮,還有些來過現代上海大都市的,覺得中國太發達了,這能說什麼。

中國保密性太強,講真的中國有實力搞科研的基本都是國家支持,背地裡為了防止機密泄露基本不會透露半點風聲,這是當年打江山以及後來幾十年被西方封鎖養成的習慣,改不了也沒必要改。

所有問題其實真的想改也不是不能,但目前我覺得還不如踏踏實實給現在年輕人找個穩定工作好了,我們的路還太遠,只能先保民生再重科研。先多關注醫療,教育以及生育,一個獎來年再取也不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落魄到封侯:高適跌宕傳奇的逆襲人生 - 天天要聞

從落魄到封侯:高適跌宕傳奇的逆襲人生

在大唐的歷史星空中,有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人生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傳奇史詩,充滿了跌宕起伏與傳奇色彩。他就是高適,一個從落魄底層一路拼搏至封侯高位的偉大詩人、軍事家。落魄少年:名門之後的艱難求生公元704年,高適出生在渤海蓨縣的一個曾經輝煌的
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同志逝世

盧瑞華同志遺像。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共廣東省委原副書記、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3日16時18分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來源 | 南方日報編輯 | 饒歡 審讀 | 張蕾二審 | 范錦樺三審 | 彭健q讀特精選...
莫斯科明確土耳其俄烏會談議題 - 天天要聞

莫斯科明確土耳其俄烏會談議題

據俄羅斯RT報道,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表示,莫斯科希望在即將於伊斯坦布爾舉行的會談中與烏克蘭討論「可持續解決方案」,包括承認原烏克蘭領土已成為俄羅斯不可分割的部分。 里亞布....
遼瀋之敗I(60):李彌的私心 - 天天要聞

遼瀋之敗I(60):李彌的私心

李彌這個人,似乎和我們的故事主題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仔細說起來,還真的有關係,他在整個遼瀋戰役中,充當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角色。
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發布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發布

新華社權威快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發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13日公開發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標識由長城、橄欖枝、光輝、數字「80」、時間「1945—2025」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