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p的歸屬,終究要回到最原始的籃球哲學——贏球才是硬道理。亞歷山大在3月10日的西部榜首大戰中砍下40分,用一記記冷血中投鑿穿掘金的防線,這句藏在mvp評選標準背後的潛台詞,終於被雷霆的53勝11負戰績砸在了桌面上。
對面的約基奇依然全面——24分13籃板9助攻的准三雙,但掘金輸了24分,而他捂著肘部退場的背影,彷彿成了這場mvp爭奪戰的隱喻:再華麗的數據,也敵不過勝利的天平傾斜時,那一聲清脆的「咔嚓」。
有人說,約基奇是籃球世界的「數據狂魔」。場均28.8分12.9籃板10.5助攻,三雙次數比喝水還勤快,高階數據更是多項聯盟第一,連高階分析模型都跪著喊「爸爸」。但籃球不是excel遊戲,否則2017年的威少就該是史上最無爭議的mvp。雷霆以53勝11負的戰績甩開掘金12個勝場,亞歷山大用32.9分的得分王表現扛著雷霆穩坐西部第一,約老師的「三雙流水線」突然顯得有點孤獨。
球迷可以對著數據表驚嘆,但mvp投票的記者們,總得找個理由說服自己:「為什麼是他?」
這理由,亞歷山大給得簡單粗暴。對掘金這一戰,他全場32投15中,三分11中2,罰球8中8,40分8籃板5助攻3蓋帽的答卷,幾乎是把「贏家」二字刻在了球場上。反觀約基奇,儘管數據依舊全面,但三分10中2、肘傷影響效率的窘境,暴露了掘金的命門——缺了戈登的替補席,連個能頂5分鐘的硬漢都湊不出來,最後只能讓生涯總得分不到200的恩納吉上去充數。
更扎心的是,雷霆為了這場對決,上一場直接輪休主力「憋大招」,而掘金卻連健康都保障不了。兩隊的「未戰先謀」,高下立判。
約基奇的傳球依舊風騷,背身單打還是能讓防守人懷疑人生,甚至開發出了43%的三分命中率——比許多後衛還准。但問題在於,掘金本賽季面對勝率五成以上的強隊勝率並不高,而雷霆的硬仗勝率超過六成。更諷刺的是,約老師三次mvp之旅中,從未帶隊拿過60勝,雷霆今年直奔60勝而去。數據再逆天,也架不住評委們嘀咕:「你這『聯盟最佳球員』,怎麼連分區前2都保不住?」
反觀亞歷山大,走的卻是「悶聲發大財」的路子。不搞三雙行為藝術,不追求數據表上的全面性,甚至三分出手都克製得像個老幹部;但專精的領域——中距離單挑、造犯規、關鍵球——刀刀見血。本賽季四次50+,聯盟第一的正負值,加上對籃網15分逆轉的領袖氣質,成了「贏家」的代名詞。
高階數據的「神仙打架」,成了這場mvp爭奪戰最荒誕的註腳。約基奇的per值、勝利貢獻值、bpm等多項高階數據碾壓全聯盟,而sga只有幾項登頂。但問題在於,當這些數據與戰績背道而馳時,評委們的選擇更像一場價值觀的博弈:是獎勵「一個人carry一支隊的極致」,還是推崇「讓團隊變得更好的領袖」?
歷史給過我們答案,2017年威少用場均三雙反超哈登,但隨後登哥用「帶隊西部前三」搶回mvp;2020年約基奇首次當選時,掘金戰績也不過西部第三。但今年,天平傾斜的理由更充分——雷霆不僅戰績斷層領先,很多時候還少了內線核心霍姆格倫。換句話說,sga的「單核」含金量,甚至比約老師更高。更何況,約基奇那「目送對手得分」的防守態度,早被球迷做成了集錦,而亞歷山大1.8次搶斷的防守貢獻,至少能讓評委們少挨幾句罵。
mvp的評選標準突然清晰得刺眼——你可以用三雙重新定義中鋒,可以用高階數據顛覆認知,但當一支球隊打著「團隊籃球」衝上聯盟第一,當一名球員用最古典的方式贏下最現代的戰爭,那些複雜的公式和模型,要讓位給籃球場最原始的真理:把球放進筐,然後贏下比賽。
所以,約老師的三雙就像是流水線上的標準件,精密卻少了點熱血;sga的40分則像手工鍛造的利刃,未必完美,但刀刀見血。mvp的歸屬,或許早已不是「誰更強」的爭論,而是「什麼是這個時代更需要的故事」。至於解決辦法?簡單得很:把獎盃給那個能讓隊友相信「下一場還能贏」的人——籃球是五個人的運動,而勝利,永遠是最好的粘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