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內容已開通全網維權,嚴禁抄襲、複製或搬運,一經發現,必追責。
四川,沃野千里,江河縱橫,自古便是人文薈萃之地,亦為食文化之淵藪。
誠可謂「食在中國,味在四川」。
東漢,四川經濟文化日臻繁榮,烹飪之道始顯地域風貌。
魏晉以降,古典川菜與全國諸菜系分野,獨具一格。
至兩宋,古典川菜蔚然成風,成為全國獨立菜系之一。
明清之際,辣椒自美洲傳入,漸入川菜,遂成其麻辣之基。
現代川菜之定型,約在清末新政至抗戰前夕,口味豐富,號稱百菜百味。
尤以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著稱。
川菜取材廣泛,日常百味,山珍海鮮,無所不包。
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尤以善用麻辣調味聞名遐邇。
其烹調之法,別具一格,融東南西北之所長,博採眾家之精華,善於吸收,勇於創新,享譽中外。
川菜分為三派:上河幫之蓉派川菜,小河幫之鹽幫菜,下河幫之渝派川菜。
上河幫川菜,用料精細,味溫和綿長,多高檔官府菜,如開水白菜、麻婆豆腐、宮保雞丁等,皆為流傳久遠之名饌。
小河幫以自貢鹽幫菜為代表,味厚香濃,辣鮮刺激,如火爆黃喉、跳水魚等,皆為川菜之精品。
下河幫川菜,則以重慶江湖菜為主,大方粗獷,善用泡椒酸菜調味,如辣子雞、酸菜魚等,皆為食客所鍾愛。
四川飲食文化之繁榮,非但體現在菜系之豐富,更在於小吃之多樣。
擔擔麵、缽缽雞、甜水麵、蹄花、冒菜等,皆為食客所津津樂道。
火鍋,尤為四川飲食文化之瑰寶,麻辣鮮香,開胃脆嫩,食客雲集,蔚為壯觀。
此外,四川飲食文化之發展,亦與文人墨客之吟詠息息相關。
杜甫、陸遊、蘇東坡等,皆曾遊歷四川,對川菜之美味讚不絕口,留下諸多佳話。
如杜甫之「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陸遊之「美不數魚蟹」的成都蒸雞,皆可見四川飲食文化之深厚底蘊。
時至今日,四川飲食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其獨特之風味,豐富之菜品,皆令人嘆為觀止。
不過,今天小編要跟諸位聊的是四川的糕點。
其實,四川,除了抄手,酸辣粉之外,這10大糕點更是一絕,外地都吃不到!
1:三星米花糖。亦稱蜀星米花糖,乃四川簡陽三星鎮之著名漢族小吃,歷史悠久,迄今已逾百年。
此糕點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色澤潔白,形態美觀。
其口感酥脆化渣,不鬆散,不砂不化,入口即化,甜而不膩,爽口化渣,香甜可口,且具有米花之清香,令人回味無窮,垂涎欲滴。
據傳,三星米花糖之起源可追溯至百年前,三星場人周烈光因考察糖業,買回蔗種,開設糖坊,製作米花糖,因其獨特風味而聲名遠播。
歷經世代傳承,三星米花糖以其工藝繁雜、色白形美而享譽四方,成為簡陽人味覺記憶中最為深刻的甜蜜味道。
其製作流程繁瑣精細,需經選米、蒸米、制陰米、油酥米、熬糖、拌糖、開盆、包裝等諸多環節,方能成就其獨特風味。
製作時,先將糯米蒸熟晾乾,以飴糖兌水焙制,再用砂炒或油炸至膨脹,而後以白糖和飴糖製成糖漿,將米花倒入糖漿內,加花生仁等配料拌勻,倒入模具內壓實成型,切割成小塊,即為成品。
2:開花白糕。乃四川自貢之經典特色小吃,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光緒年間便已遠近聞名,被譽為當地人之心頭好,亦是早點之上選。
此糕點形似棉桃,色澤潔白如雪,質地柔軟細膩,泡松爽口。
開花白糕之形態雅緻,宛如初綻之白梅,又似盛開之棉桃,故得此雅名。
其口感獨特,甜而不膩,糯而不粘,清香撲鼻,回味悠長。
細品之下,一股天然之糯米清香湧入口中,甜中帶甘,甘中有香,令人回味無窮,垂涎欲滴。
其製作工藝亦堪稱一絕,需精選上好糯米,經浸泡、研磨、發酵、蒸制等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
浸泡糯米,使其充分吸收水分,質地更加細膩;研磨成細面,需用傳統石磨,以保其口感之純正;
自然發酵,需耐心等待,方能使其達到最佳狀態;
蒸制之時,需火候適中,方能使其色澤潔白,質地柔軟。
3:葉兒粑。亦稱豬兒粑、鴨兒粑,乃四川地區歷史悠久、享譽遐邇之特色糕點,尤以宜賓、瀘州、成都等地為盛。
其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的巴蜀大地,是當地民眾世代相傳的美食瑰寶。
葉兒粑之形態,圓潤飽滿,色澤淡綠,宛如碧玉雕琢而成,外皮由精選糯米粉包裹,內餡則依據各地口味之不同,有甜有咸,豐富多彩。
品嘗葉兒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晶瑩剔透的外皮,輕輕咬下,一股糯米的清香便湧入口腔,軟糯而有嚼勁,口感細膩而不膩。
內餡則更是精彩紛呈,有以芽菜、鮮豬肉炒制而成的咸鮮味美,有以紅糖、芝麻、花生等製成的香甜可口,還有以紅豆、核桃等食材製成的獨特風味,每一口都充滿了驚喜。
製作葉兒粑,需先將糯米與粳米浸泡一夜,再磨成細漿,過濾去水後揉成麵糰。
餡料則根據口味不同,可選用芽菜豬肉、紅糖芝麻、紅豆核桃等多種食材精心調製。
包餡時,需將麵糰捏成碗狀,放入適量餡料,再將其收口捏緊,裹上裁剪好的粑葉,置於蒸籠中旺火蒸制。待其熟透後,取出即可食用。
4:蛋烘糕。四川成都的傳統特色糕點。
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廿三年(約1843年),由成都文廟街石室書院(今成都石室中學)旁的一位姓師的老漢所創。
老漢從孩童的「姑姑筵」中獲得靈感,巧妙地將雞蛋、發酵麵粉與適量紅糖調和,於平鍋之上烘煎而成。
蛋烘糕形態美觀,外觀金黃酥脆,內部軟糯香甜,宛如一件精緻的藝術品。
其表面常撒有芝麻或蔥花作為點綴,更添幾分誘人色澤與香氣。
口感上,蛋烘糕外酥內軟,甜而不膩,表面的酥脆與內部的柔軟細膩形成鮮明對比,入口即化,令人回味無窮。
餡料方面,蛋烘糕更是豐富多樣。
既有傳統的白糖芝麻、蜜棗、火腿等甜咸口味,也有創新的奶油、沙拉醬、果醬、肉鬆、芽菜等混搭口味,滿足了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
製作蛋烘糕的過程,雖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匠心。
精選優質精粉、雞蛋、白糖、紅糖等原料,按比例調和成稠糊狀麵糊,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待麵糊膨脹至布滿泡泡時,即可開始煎制。
平底鍋燒熱後,無需放油,用勺子舀取適量麵糊,輕輕攤開成圓形,待其表面凝固,即可放入餡料,對摺成半圓形,繼續翻面烤至金黃色即可出鍋。
剛出爐的蛋烘糕,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咬上一口,蛋香、奶香與餡料的香氣交織在一起,令人陶醉其中,欲罷不能。
5:鳳尾酥。四川成都的傳統名點,其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據傳乃由宮廷筵席點心演變而來。
歷經數百年的傳承與創新,鳳尾酥已然成為四川糕點中的翹楚,深受食客們的喜愛。其形態獨特,底部小巧圓實,上端生出二寸多高的金黃色酥絲,宛如鳳凰之尾,輕盈飄逸,又似凝結的霧、靜止的雲,令人嘆為觀止。
口感上,鳳尾酥外酥內軟,滋潤化渣,香甜適口。外層的酥絲輕盈酥脆,入口即化,內里的餡料則軟糯香甜,滋味醇厚。趁熱食用,更是倍感鮮美,令人回味無窮。其芯料隨季節而變化,有鮮花鳳毛酥、龍蝦鳳尾酥、金鉤鳳尾酥等多種口味,各具特色。
製作鳳尾酥的過程,雖看似複雜,實則匠心獨運。
精選上等麵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發酵後製成麵糰。再經過調製心料、調麵糰、煮麵皮、冷卻擦制、添加豬脂擦制、包心成型、炸制沖放等多道工序,方能製成這美味的鳳尾酥。
其中,炸制是關鍵一步,需將生坯放置定位炸網內,放入油鍋(油溫205~215℃)沖放即成。炸制出的鳳尾酥,色澤金黃,酥絲如雲,形態美觀,香甜可口,油而不膩,堪稱點心中的佼佼者。
6:峨眉糕。四川峨眉山的傳統糕點。
其歷史可追溯至隋代,彼時峨眉初建,城裡手工作坊為滿足上山燒香拜佛居士們的需求,將糯米炒熟磨成粉,加入紅糖,做成條糕,取名黃糖糕(四川人習慣把紅糖叫黃糖)。
至明代,工藝配料有了重大改進,採用60%的糯米、40%的黃豆磨成粉,加紅糖製成,改名為黃豆糕,因其細膩香甜,營養豐富,遂成為峨眉名產。
清末,製糖技術改進,糕點作坊用白糖取代紅糖,使糕點顏色雪白、香甜、柔軟如棉,名曰白糖糕。
峨眉糕形態整齊,呈條方形,色澤潔白如玉,晶瑩剔透。
其外皮薄如蟬翼,內里卻飽含豐富的滋味,粉質細膩,滋潤細軟,入口即化,如同雪花般在口中融化,帶來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妙體驗。
口感上,峨眉糕酥鬆綿軟,甜而不膩,清香蜜甜,彷彿是大自然饋贈給人們的一道美味佳肴。
製作峨眉糕的過程,雖看似簡單,實則匠心獨運。
需精選產自峨眉山腳下的優質糯米,經過嚴格的選米、淘米、炒米、磨粉等工序。
再將糯米粉與黃豆粉按比例混合,加入提糖(由川白糖、蜂糖、水熬制而成),經過打糕、成型等工序,方能製成這美味的峨眉糕。
7:龍眼酥。狀似飽滿圓潤的龍眼,底部堅實,表面則呈現出千層重疊、螺紋酥皮清晰的精緻造型,宛如藝術品般令人賞心悅目。
其色澤淡黃,油潤濃香,入口即化,細膩爽口,甜淡適中,油而不膩,實為老少皆宜的營養佳品。
相傳,此糕點最早由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與其弟蘇轍共同發明。
其母程夫人將兩兄弟爭執不下的麵糰融合,加入芝麻、白糖,油炸而成,寓意兄弟團結,生活美滿。
歷經千年傳承,龍眼酥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櫻桃等食材,使其形態更加逼真,風味更加獨特。
製作龍眼酥,需精選精製麵粉、剝皮芝麻醬、上等精鍊油、優質白砂糖等精細材料,科學配方,人工包心成型。
其工藝流程繁複而精細,從調製麵糰、制夾心、制皮、包心到油炸,每一步都需匠心獨運。
油炸時,需將生坯均勻擺入炸網,放入油鍋,以適宜的火候炸制,待其完全橫起酥層,色澤微帶黃色時即起鍋濾油,方得成品。
入口之際,酥皮層次分明,油酥濃香撲鼻,餡料豐富,甜而不膩,玫瑰、黑芝麻等多種口味交織,令人回味無窮。
8:椒鹽桃酥。據傳,椒鹽桃酥起源於清宮廷,後由一位糕點師傅流落至四川,將其秘制技藝發揚光大,成為一道享譽四方的地道川味小吃。
其形態圓潤飽滿,色澤金黃,表面裂紋自然,宛如藝術品般精緻,令人一見傾心。
口感上,椒鹽桃酥酥脆可口,輕輕一咬,酥皮便碎落一地,入口即化,香酥滿口。
其口味獨特,甜中帶咸,椒鹽的咸香與豬油的清香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味。
製作椒鹽桃酥,需精選優質麵粉、豬油、糖粉、雞蛋液、小蘇打、泡打粉、鹽、花椒粉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勻,揉成麵糰。
再將麵糰分成小塊,揉搓成圓形,用模具壓成扁平狀,表面撒上少許黑芝麻或瓜子仁作為點綴。
最後,將桃酥生坯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以適宜的溫度烘烤至表面金黃、裂紋自然即可出爐。
出爐後的椒鹽桃酥,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無論是作為茶歇小食,還是饋贈親友的佳品,都是極好的選擇。
9:中江八寶油糕。四川德陽中江縣特色糕點,可追溯至清代,至今已有二百餘載。
此糕因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而著稱,系由雞蛋、白糖、蜂蜜、花生油、麵粉、蜜瓜片、桃仁碎、玫瑰泥等八種主要原料精製而成,故得「八寶」之美名。
中江八寶油糕之形態,頗為雅緻。
其外觀呈梅花狀,精緻可愛,褐黃的色澤下,表面油潤光滑,彷彿鍍了一層薄薄的金輝。
糕體飽滿而完整,無焦糊與夾心之虞,觀之便令人心生歡喜,食慾大增。
口感方面,更是油而不膩、外酥內細軟,芳香綿糯,酥而不澀,甜度適中,香味適宜。
10:蓬溪姜糕。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同治年間,距今已逾百載。
此糕由著名技師江正品研製而成,精選糯米、蜜糖、麻油、薑汁四物合制,力求色形悅於目,芳香爽於鼻,佳味適於口,質地益於胃,服用健於身,真正做到了「五韻並重,健康營養」。
蓬溪姜糕之形態,頗為雅緻。其外觀潔白如雪,質地細膩柔軟,輕盈而富有彈性。
糕體完整無缺,無雜質與瑕疵,令人觀之便心生歡喜,食慾大增。
口感方面,更是油而不膩,甜而不傷,入口即化,軟糯綿密。
至於做法,亦是頗為考究。需先將糯米洗凈浸泡,研磨成細膩的糯米粉;再將薑汁、蜜糖、麻油等原料按比例調和均勻,與糯米粉一同揉合成糕團。
然後將糕團放入模具中,壓製成形,最後放入蒸籠中蒸熟即可。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
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
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
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
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