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城中另一樁大事是蘭邊碗的「重出江湖」,原本計劃今天(九月一日)正式開業,可前幾天就有一批又一批的老朋友湧向錢江路555號。在新店門口,我問老闆俞翔:「你覺得哪個菜最能代表杭州?」你們猜他會說什麼?
做了39年杭幫菜的廚師說龍井蝦仁最能代表杭州
每個喜歡杭幫菜的人都知道蘭邊碗,我覺得它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我認識很多上海朋友,曾經他們來杭州吃杭幫菜,只認蘭邊碗。那是十五奎巷時期的蘭邊碗,就七張桌子,每天熱鬧非凡。
這是我第二次採訪蘭邊碗,上一次是2019年11月,也就是他們剛搬到中山南路不久,樓上樓下,店面大了好幾倍。而這回,俞翔指著新店的門臉兒跟我說:「現在等於又回到十五奎巷的規模了,還是六張桌子再加包廂里的一張大桌子,菜也從中山南路時的140多個,又濃縮回35個。」起起伏伏30多年,他只說了三個字,不容易。
大家都將白鹵大腸列為他的代表作,他自己倒沒有很在意,當脆皮大腸成為杭幫菜主流時,他想做些不一樣的,就從北方鹵煮大腸演變而來,做出了白鹵大腸。「這個燒法對大腸本身的品質,以及對大腸的處理,都有更高的要求。」
對我前面問的「你覺得哪個菜最能代表杭州」,俞翔的回答是手剝蝦仁。他是正宗科班出身,1985年入行,「我接受的是傳統的杭幫菜教育,那個時候杭幫菜用到的食材,主要來源於浙江省內,河鮮是很重要的門類。」龍井蝦仁無論從外形到口味,都很有杭州氣質,講究清新與鮮美。不過他店裡做的卻是水晶蝦仁,新鮮手剝的蝦仁晶瑩透亮,柔軟中帶著彈性。
35個菜,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杭幫菜。
其中俞翔自己最喜歡吃的是杭州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醬丁,這個菜每家都有自己的配方,比較常見的是八寶醬丁,蘭邊碗做的是松仁醬丁:「你到我的廚房裡去看(調料),主要除了鹽、糖、老酒、醬油、醋,再就是兩個醬,豆瓣醬和甜麵醬,這兩個醬是我燒醬丁用的,自己再調一下,我喜歡醬汁濃一點的。」
要他再推薦一個菜,那就是特色干煎魚,俞翔說這是從粵菜里學來的,簡單來說是將事先腌制過的鹹魚煎一下。兩面金黃,外脆里嫩,咸鮮有味。
「歐洲第一淡水魚餐廳」的義大利主廚愛上了龍井蝦仁
作為一個杭州人,我一般在西餐廳里都不會點魚,因為基本上西餐廳里的魚都是海水魚,且做得「木答答的」沒有鮮味。所以一聽說是米其林認證過的「歐洲第一淡水魚餐廳」主廚來杭州,就非常好奇地想去看看。
上網查了資料,sandro serva與maurizio serva兄弟倆在義大利羅馬北部的rivodutri小鎮經營一家已有60年歷史的家族餐廳la trota(意思是鱒魚),當地有著相當豐富的淡水魚資源,他們秉承傳統的烹飪方式呈現食材的自然之味,並憑藉經典的淡水魚料理連續多年收穫米其林二星(總共拿到31顆星星)。
這次sandro serva帶隊來到新新飯店,聽說是下了飛機就直奔菜場,選購了包括鱸魚、南瓜、番茄在內的一眾食材,之後就一頭扎進廚房。曾經很羨慕那些明星主廚,猜想他們一定是嘗遍全球、吃盡美食,其實很多主廚吃得非常克制,尤其是要工作的日子:「吃多了會影響自己對口味的把控。」所以在杭州的日子裡,主廚sandro serva主要嘗了淡水魚、蝦,他最喜歡的是龍井蝦仁。
現在來看看他們為杭州設計的限時菜單,新新飯店專門設計了手繪菜單,使得孤雲法餐廳更添幾分浪漫。
開胃菜中「意式番茄麵包,薄荷西瓜,羅勒雪芭」是高溫天氣里的一道光,紅色的西瓜與綠色的雪芭形成視覺對比,番茄與麵包相融合,清爽提神。
而「南瓜卡普奇諾,咖啡慕斯,南瓜籽」的口味也蠻意外的,很難相信南瓜跟咖啡能合拍。
第一道主菜就是杭州本地鱸魚做的了,「鱸魚,榛子,麵包碎,紅彩椒,鱒魚籽」,則菜名就則看出主廚的巧思,首先吸引目光的是榛子、麵包碎、彩椒末、鱒魚籽,這是真的很喜歡用碎碎這種形式啊,五顏六色的,它們一起入口,就會產生不同質感的碰撞,很是豐富。鱸魚就薄溜溜的幾片,細嫩鮮美。
都說義大利菜是跟中餐最像的,除了我們都喜歡淡水魚,更有對碳水的熱愛。就說這個餛飩吧,單看外表,不能說毫無關係,只能說一模一樣。只有「帕爾瑪乾酪意式餛飩和夏季黑松露」這個菜名才說明口味是不一樣的,帕爾瑪乾酪和黑松露都是特徵顯著的食材,非常有代表性,對了,黑松露還是主廚從義大利背來的呢。
法餐主廚暗戳戳地用了黃魚和炒麵
olivier elzer出生廚藝世家,其家族榮耀可追溯至曾擔任末代沙皇御廚的曾祖。他先後多間米其林星級餐廳擔任行政主廚,加起來已經拿過25顆米其林星星了。現在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溪畔十九l'éclat 19的主廚,而他為餐廳設計的當季菜單,名為「第一章 杭州」,食材方面的靈感源於大馬弄、察院前菜場和某海鮮市場。
他還邀請到曾在法國甜品大賽中獲得冠軍的steven jin來設計甜品,這一位也很厲害,目前是香港瑞吉酒店的甜品總廚,他打造的下午茶成為當下香港最難訂的下午茶之一。steven jin為溪畔十九設計甜品的靈感,是餐廳隔壁的六和塔。
開胃菜「魚子醬,蟹肉,花菜,龍蝦啫喱」的出品清新,龍蝦啫喱清澈如湯,蟹肉藏於魚子醬之下,帶來混合型風味。但這道菜頂出彩的,是那一粒粒的花菜,小則小矣,卻保留著嗞嗞的口感,神來一筆。
這個長得像國王餅的,就是菜單上的主菜了,中文名「黃魚,芹菜,香檳汁」標註了它的食材構成,而英文名yellow croaker pithivier中的pithivier,是法國南部的傳統美食,本來是一道甜品,後來發展成鹹味的肉派,內餡會用到鴨肉、鵝肝、牛肉等等。主廚非常大膽地用了黃魚來做內餡,從橫截面能看到它的層次分明,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風味。
「和牛,勃艮第,蒜炒中式」以玉米、豆苗搭配和牛,但真正的重點是牛肉底下的中式炒麵啊,別看菜的量不大,可一半是法餐,一半是中餐,精彩。
看吧,老師傅到底是老師傅,對食材的處理不受地域限制。你們有沒有吃到過有意思的融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