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言: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處於處暑之前,尚未出「三伏天」,白天依舊暑熱未減,不過早晚會涼快許多。
立秋後有「貼秋膘」的習俗,古時候流行在立夏、立秋的時候「懸秤稱人」,用來對比肥瘦,也是古人鑒別健康的標準,體重減輕了叫過了「苦夏」,在夏天受了苦,到了秋天就要補一補,稱之為「貼秋膘」。
不過貼秋膘也不能大魚大肉的亂補,因為還未出伏,還是建議這個階段少吃一些高脂肪,高熱量的豬肉,吃多了不僅容易給腸胃帶來較重的負擔,同時也容易上火。從立秋到末伏,若是想貼秋膘,推薦多吃這4種肉,補充合適的營養,順應時節舒服入秋。
一、鴨肉
老話說「伏天吃鴨,藥方不抓」,鴨肉性涼味甘,營養豐富,適合伏天食用。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在末伏前後吃鴨肉不僅滋補身體,還不會秋燥上火。
推薦:【蓮藕老鴨湯】
食材:半隻老鴨、蓮藕、枸杞、姜
1、老鴨沖洗乾淨,盆里放鹽、料酒、清水攪拌後,放入老鴨浸泡10分鐘,再抓揉洗出血水。
2、蓮藕去皮洗凈,切成塊,泡入清水中防止氧化。姜切片,枸杞浸泡備用。
3、煮鍋添水,放入料酒、薑片,冷鍋冷水放入老鴨,水沸後焯水5分鐘撈出。
4、將老鴨放入砂鍋中,加薑片和開水,小火慢燉30分鐘。
5、放入蓮藕、枸杞,燉煮約15分鐘,放半勺胡椒粉,適量的鹽、雞精調味,攪拌均勻後即可關火出鍋。
二、魚肉
鮮嫩多汁的魚肉一年四季都適合,低脂肪高營養,常吃對身體十分有益。悶熱的三伏天覺得紅肉油膩時,就可以換口味吃一些魚肉,可以幫助消除燥熱,緩解秋燥的煩悶。
推薦:【清蒸巴沙魚】
食材:巴沙魚、粉絲1把、白菜葉子1片、大蒜、小米椒
1、巴沙魚片洗凈切成大方塊,放碗中加料酒、澱粉抓勻腌制3分鐘。
2、碗里放蒜末、辣椒圈,兩勺蒸魚豉油,兩勺生抽,兩勺清水,半勺糖,適量鹽,攪拌均勻。
3、粉絲泡發,盤子底墊一片白菜葉,粉絲放在上面,巴沙魚片放在粉絲上,澆上料汁。
4、蒸鍋大火蒸制15分鐘,不蓋蓋子。蒸好後撒上白芝麻,澆一勺熱油激香即可食用。
三、蝦肉
大蝦營養十分豐富,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優質蛋白,單是蛋白質含量就是魚蛋奶的幾倍。蝦肉和其他禽類相比,脂肪少,還含有牛磺酸、鉀等微量元素,口感細嫩鮮香,很容易被中老年吸收消化。
推薦:【扁豆炒蝦仁】
食材:扁豆、大蝦、胡蘿蔔、生薑、大蒜
1、扁豆掐頭去尾,撕去豆筋,洗凈後切段。胡蘿蔔洗凈切片,姜切絲,大蒜切末。
2、大蝦去頭去尾,剝去蝦殼挑出蝦線。蝦仁洗凈後放入碗中,加半勺料酒,半勺生抽,一勺澱粉,適量胡椒粉、鹽,抓勻腌制15分鐘。
3、煮鍋添水,水沸後放半勺鹽半勺油,倒入扁豆段焯水,約3分鐘撈出控水。
4、起鍋燒油,油熱後放入薑絲、部分蒜末爆香,倒入蝦仁,淋一勺料酒翻炒變色後盛出。
5、重新起鍋,油熱後放入剩餘蒜末爆香,倒入扁豆段翻炒2分鐘,加入兩勺生抽,一勺蚝油,炒勻後放半碗清水,中火翻炒3分鐘。
6、倒入胡蘿蔔繼續翻炒3分鐘,轉大火放入蝦仁翻炒數下,撒鹽、雞精調味,湯汁收緊後即可關火。
四、雞肉
民間有「入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的說法,雞肉高蛋白低脂肪,末伏滋補也不宜過於油膩,正適合吃雞肉,減少油脂攝入,降低燥熱。
推薦:【蓮藕雞肉丸子】
食材:蓮藕、雞胸肉、胡蘿蔔、姜、小米椒、蒜、小蔥
1、碗中加適量鹽水、料酒,雞胸肉浸泡10分鐘。取出切絲,之後剁成肉末。
2、蓮藕去皮切碎,胡蘿蔔也洗凈切碎,姜切薑末備用。
3、盆中放入雞肉末、胡蘿蔔、蓮藕,四勺澱粉,兩勺生抽,少量料酒、鹽,攪拌均勻,腌制10分鐘。
4、鍋中倒入適量油,油溫五成熱時將肉餡團成丸子下入油鍋,炸至定型後攪動撈出,等到油溫八成熱時,復炸20秒。
5、準備好辣椒圈、蒜末、蔥花,碗中放兩勺生抽,一勺蚝油,一勺香醋,半勺白糖,適量澱粉、胡椒粉、鹽、雞精,兩勺清水,攪拌均勻。
6、炒鍋倒少量油,油熱後倒入料汁,小火熬至濃稠,倒到丸子上,再撒蔥花點綴即可。
——老井說——
末伏前後雖已立秋,但仍未逃離酷暑的炎熱,大家在夏末秋初滋補身體時,還是要選擇清補的食材,不宜過油過膩。還可以多吃時令果蔬,增加維生素、水分,避免秋燥上火的煩擾。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緻盎然!喜歡專註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和你一起分享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