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遇到一個重要問題,工業企業利潤下降,天就塌了?如果你真的那樣想,就把複雜的經濟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任何一個經濟指標,甚至包括GDP、CPI這種非常綜合的經濟指標,都不能準確反映經濟的未來趨勢,因為它們都是滯後的數據。那麼,目前中國經濟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看GDP、CPI,包括工業企業利潤、消費等等很多經濟數據,都不能忽略重要的本質問題,就是它們都是滯後的,準確來講是對過去一段時間經濟運行結果的反饋。
那麼,從這些數據當中,能不能看到未來的趨勢呢?當然也是可以的,但必須要結合經濟周期和未來的經濟環境變化等很多因素。
這麼講可能太複雜了,我們今天拿最近公布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來給大家舉個例子,分析一下背後的經濟現象和未來趨勢。
國家統計局11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680.4億元,同比下降4.3%;實現營業收入110.96萬億元,同比增長1.9%。
從單月數據來看,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0%。
重要行業的利潤,通用設備製造業下降0.1%,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下降1.8%,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下降5.1%,專用設備製造業下降5.2%,汽車製造業下降3.2%。
設備、能源、電氣機械和器材,這些都是工業當中非常核心的行業,甚至可以說是製造業的基礎性行業;而汽車是我們正在全力發展的重要產業。
這些數據都很不好看吶,所以又有人跳出來唱衰中國經濟了。
他們唱衰的理由看起來也很像那麼回事。有人說,工業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另外過去幾年疫情加上經濟下行,美西方國家給老百姓發錢保消費,而我們一直努力保的就是生產環節。
今年這麼重要的經濟領域不但營收增長乏力,更重要的是利潤大跌,這怎麼能不讓人擔心呢?
這些唱衰的論調有沒有道理呢?不能說完全沒道理,但對經濟周期的理解太膚淺了,另外認為過去的營收和利潤就能代表未來的經濟趨勢,這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
那麼,我們怎麼正確理解這件事情呢?
首先明確一點,工業是最受經濟周期影響最大的領域,甚至有人說,工業的興衰本身就代表了經濟周期的變化。
所以,理解工業發展趨勢,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經濟周期的變化。
我們目前的工業處於什麼周期之中呢?我們就不講康波周期那些理論了,直接用大白話來講。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有三件事情是非常核心的。
第一是改革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第一是城市化和房地產;第三是快速工業化。
快速工業化這件事情,到2000年左右就完成了大部分,然後就是很多行業開始產能過剩。2001年中國加入WTO,拉動出口快速增長,有效消化了產能。
經濟周期本來就是產能收縮與擴張的反覆過程,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到2010年以後,很多行業的產能又開始過剩了。
2015年,我們下決心啟動了供給側改革和製造業轉型升級,到2019年左右基本完成了,開始了新一輪產能擴張。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這個進程,但疫情幾年,我們依靠強有力的管控措施,非常幸運地拿到了全球很多訂單,加快速度完成了這一輪產能擴張。
2023年疫情過後,在通貨膨脹、美元加息、能源危機以及地緣動蕩等因素疊加影響下,我們遇上了全球性的需求收縮,這些問題到現在依然沒有解決。
全球經濟萎靡不振,尤其是美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陷入低迷之中,他們都是全球最主要的消費國,這導致需求收縮的問題短期內很難解決。
我們自己也很難獨善其身,內需不振,消費疲軟的現象長期存在。
這種背景下,工業企業利潤下降也好,CPI和PPI低迷也好,都反映同一個問題:目前這個經濟周期還沒有過去,很多行業產能依然是過剩的。
產能過剩怎麼辦?其中一個選擇就是犧牲利潤,降價銷售;另外就是收縮產能或淘汰落後產能。
當產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又變得難以滿足需求,於是開始觸底反彈。
目前工業企業利潤下降,明顯已經到了底部,說明這個周期已經逐漸觸底了。
新周期就要來了,中國經濟將迎來重大轉機。
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既包括國內也包括國外。
所以,2025年,如何處理中美經濟關係,就成了關鍵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