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2024年09月10日19:03:05 財經 1857

【聲明:本內容根據真實事件進行改編,請理性觀看,切勿對號入座】

前言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二戰後,日本在美國的幫扶下迅速崛起,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拿了美國的好處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不,日本稍有超越美國的勢頭,美國就立刻對其進行打壓和制裁,在《廣場協議》的簽署下,美國對日本持續了近30年的貿易戰,這也導致日本完全成為了美國的傀儡國,從此經濟一蹶不振。反倒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經濟持續增長,超越了日本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疫情以來,中日的經濟發展都受到了衝擊,據國際貨幣基金髮布的報告來看,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然而這個數據和中國一比可就不夠看了。同樣是面對美國的經濟制裁,為什麼日本一蹶不振了,中國就能快速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呢?

中日GDP數據對比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的GDP總量為約 121.02萬億元人民幣,按當年的平均匯率計算,大約為17.4萬億美元。然而同一時期的日本,GDP總量約為4.23萬億美元,約合600萬億日元。這麼一看,中國的GDP是日本的四倍多,這個差距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在2023年繼續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長,儘管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在全球範圍內表現突出,預計年增長率在4-5%之間。而日本經濟增長則停滯不前,甚至在某些季度出現了負增長,全年增速在0-1%左右,表現出較大的疲軟態勢。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2023年繼續保持穩健增長,儘管面臨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國際局勢動蕩等多重挑戰,依然展現了較強的韌性和活力。這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驅動力來自多個領域,尤其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和內需市場的快速增長。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以及強勁的消費需求是支撐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時,國家加大了對綠色能源、新基建和數字經濟的投資,推動了經濟的結構性轉型。這些高科技和新興產業讓中國的經濟發展逐漸從高速走向了高質,巨大的經濟引擎,帶來的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反觀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經濟增長一直以來卻顯得較為緩慢。到2023年第四季度的時候,日本的經濟被德國超越,直接跌落至第四大經濟體。儘管日本政府和央行採取了多種措施刺激經濟,包括維持低利率、通過財政政策支持經濟活動,然而,全球通脹壓力、日元貶值以及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依然使得日本經濟面臨嚴峻挑戰。

日本的GDP在2023年實際上有所下降,與2022年相比減少了0.2%左右。這種下降不僅與日元的貶值有關,也與全球經濟放緩和日本國內需求疲弱密切相關。儘管日本在高科技和精密製造領域依然有優勢,但老齡化問題、人口減少以及國內市場的萎縮對其經濟造成了嚴重製約。

產生差距的原因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中日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產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產業結構、人口規模、勞動市場和國際貿易規模等多個因素,這些差異,使得日本逐漸追趕不上中國的腳步。

中國的經濟結構中,依舊是製造業佔據主導地位。近年來,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和新興行業的快速崛起,使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更加穩固,從簡單的勞務輸出逐漸轉向了技術科技的輸出。此外,中國的服務業對GDP的貢獻也在持續提升,中國經濟的發展,並不是由單一的產業支持的,而是充滿的多元化。日本的產業結構與中國不同,近幾年來,日本雖然依然保持了其在高端製造業和精密工業方面的領先地位,特別是在汽車、電子產品和機器人製造領域。然而,隨著全球產業鏈的變化,日本的製造業份額有所減少。服務業在日本GDP中佔據較大比重,但由於老齡化嚴重,服務業的增長往往乏力,導致整體經濟缺乏新的增長動力。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就人口規模來看,中國人口約為 14.1億,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儘管出生率有所下降,但龐大的人口基數依然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內需市場,「人口紅利」依舊在起著作用,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顯著的優勢。但是相比於中國,日本的人口就有些不夠看了,人口僅為1.25億,並且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人口減少和老齡化使得日本的勞動力供給不足,進一步限制了經濟增長的潛力。

人口規模的不同,自然影響了勞動市場,人口眾多,老齡化相對來說沒有造成困擾的中國勞動力市場龐大且靈活,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供給仍然充足。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製造業的升級,越來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湧現,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動力。反而日本因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逐漸萎縮,尤其是在服務業和製造業,許多企業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這種現象加劇了日本經濟的增長困境,儘管日本政府推行了鼓勵生育和引進外籍勞工的政策,但效果有限。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長期以來,中國都牢牢坐穩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製造業中心的位置。這得益於廣泛的國際市場布局,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十分穩固。中國不僅是全球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和紡織品的主要供應商,還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突破,特別是在5G技術、半導體和電動汽車等領域。同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繼續推進,加強了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繫,進一步擴大了其全球經濟影響力。

而日本作為發達國家,雖然在高科技和精密製造領域佔據優勢,特別是在汽車、電子元件和機械設備出口方面表現突出。但是,由於日元貶值以及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日本的出口增長乏力。此外,隨著中國在高端製造領域的崛起,日本在某些國際市場上面臨激烈的競爭壓力。

中國製造的崛起對日本的影響深遠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對日本來說衝擊力是十分大的。幾十年前,全球家電市場的領軍者是日本的松下、索尼、東芝等品牌,然而,近年來這些曾經輝煌的名字逐漸失去了市場優勢,被中國的海爾、華為、小米等品牌取而代之。這不僅僅體現在家電領域,造船、鋼鐵、高鐵、汽車等曾經日本引以為傲的行業,今天也逐漸被中國企業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汽車的出口量在2023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的智能手機產業同樣在世界範圍內佔據了重要位置,儘管蘋果和三星依然是全球巨頭,但中國品牌的綜合市場份額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和韓國。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日本的產業結構在很長時間裡依賴於全球供應鏈和出口市場,中國的崛起直接壓縮了日本企業的生存空間。尤其是中國的技術進步,不僅僅是在傳統製造業上領先,在高科技領域如5G、人工智慧等方面也開始對日本形成挑戰。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日本感到深深的危機感。

這種經濟上的壓迫使得日本不得不更加緊密地依附於美國,因為它清楚地知道,如果中國進一步崛起並且在台海問題上實現統一,整個東亞乃至全球的經濟版圖將會發生巨變。而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可能會面臨更加嚴峻的發展困境。因此,日本在台海問題上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上,不遺餘力地阻止中國的崛起,實際上是為保住自身的經濟地位和未來的發展空間。

結語

日本和中國誰更強?2023年日本創造4.2萬億的GDP,中國呢? - 天天要聞

二戰以來,日本接受了美國的橄欖枝,從此各種政策上都對美國充滿了依賴,一旦美國對日本進行制裁,日本的發展就會舉步維艱,導致今天這種局面。反觀中國,在面對別國的經濟軍事威脅時絕不妥協,即使在挫折中跌跌絆絆,也要摸索出一條獨屬於中國的道路出來。對國家主權絕對的堅持,是為了換取更長久獨立的發展,不受美國霸權主義的影響。

2023年中日兩國的GDP對比,不僅僅反映出兩國經濟規模的差異,也揭示了兩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不同發展路徑。中國憑藉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和全球化的市場布局,繼續展現出強勁的經濟增長潛力。而日本則陷入了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增長乏力的困境,儘管其高科技和製造業依然具備競爭力,但如何應對長期的結構性問題,重振經濟,依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或許這就是做「蒬絲花」,依賴他國的代價。

信息來源:

北青網:名義GDP「注水」難掩日本經濟頹勢

人民日報:數字中國發展提質提速 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10%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9500萬吞下的國企,如今能賣30億,操盤手兩次被抓都有驚無險 - 天天要聞

9500萬吞下的國企,如今能賣30億,操盤手兩次被抓都有驚無險

節後A股暴漲之勢嘎然而止,有人把這個「鍋」全部甩到了集中減持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們身上。實際上,大股東的減持主要都是在一級市場完成的,協議轉讓與上躥下跳的股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當然,如果是實控人減持,即使是協議轉讓,對於股民的心情或多或少還是有
馬斯克給的「驚喜」夠嗎? - 天天要聞

馬斯克給的「驚喜」夠嗎?

北京時間10月11日,特斯拉「WE,ROBOT」的發布會在推遲了近1小時之後終於正式開始。但整場發布會僅僅持續了半小時左右,便匆匆結束。這讓粉絲有些錯愕。
榮程鋼鐵集團球團——樊艷輝:自製流量表,小創新帶來大突破 - 天天要聞

榮程鋼鐵集團球團——樊艷輝:自製流量表,小創新帶來大突破

樊艷輝 榮程鋼鐵集團球團二配崗位工「心有夢想,處處皆是良辰美景。」學習、奮鬥與創新無不體現這一點。當夢想與機遇相遇,往往能激發出變革的力量。今天的故事主角——球團二配崗位上的樊艷輝,正是始終心懷夢想,並通過智慧和創新,在平凡工作中創造了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