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孩子學完《歡樂購物街》後,遇到一類新題型——「滿減」購物。題目要求根據優惠活動計算實際花了多少錢。
比如下面這題:
孩子能很快計算出一共花了多少錢,卻總是忘記扣除優惠部分。第一次做時漏了,訂正了;第二次再做,依然漏掉;遇到新題,還是老問題。
比如下面這題又選成了96,讓他注意看優惠活動,他又不知道該減80還是減15了。
顯然,這個問題需要拿出來進行專項練習。
其實,孩子不能立即掌握情有可原。
雖然「滿減」促銷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普遍——商場促銷、店慶、節日活動,乃至「618」、「雙十一」購物節隨處可見。
但孩子們很少親身參與。通常由大人代勞,孩子缺乏實際體驗,自然就沒有「要扣除優惠金額」的意識。
對孩子來說,滿減」完全是一個新知識點。過去計算總價,「求和」就是終點;現在需要額外一步「減去優惠」。思維模式的轉變,孩子必然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真正理解「滿減」問題,不再遺漏關鍵步驟,學會計算「省了多少錢」呢?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理解購物相關術語的含義
在「滿減」購物問題中,孩子會接觸到「滿減」、「實際應付」這些新術語,理解它們是正確解題的第一步。
1、理解「滿減」:
「滿」: 指「達到或超過」某個錢數。
「減」: 指「減去」指定的優惠錢數。
合起來,「滿減」的意思是: 當購物總錢數達到或超過規定數目時,就可以減去相應的錢數。
孩子常常犯的錯誤是不知道該減「滿」後面的數,還是「減」後面的數。所以,特別需要強調「滿」和「減」的不同。
「滿」後面的數是門檻,是用來比較判斷能否享受優惠的。
「減」後面的數是優惠的錢數,達到門檻後是需要減掉的錢數。
舉例說明: 「滿100元減20元」
如果購買的商品總價 ≥ 100元,那麼付款時就要減掉20元,也就是能少付20元。
如果總價 < 100元(比如99元),則不能享受減20元的優惠,需按原價99元支付。
2、理解「實際應付」:
「應付」: 指「應該支付的錢數」,也就是物品原本的總價。
「實際應付」: 指最終真正需要支付的錢數。它是在「應付錢數」基礎上,扣除滿減之後的錢數。
舉例說明:
一本書20元,一個文具盒10元。
應付錢數 = 20 + 10 = 30元 (這是沒優惠時的總價)。
情況一(無優惠): 實際應付錢數= 應付錢數= 30元。
情況二(有「滿30元減2元」活動): 因為應付錢數30元達到了「滿30元」的門檻,所以可以享受「減2元」優惠。實際應付錢數 = 應付錢數 - 優惠錢數 = 30 - 2 = 28元。
其次,建立清晰的解題步驟
明確的解題步驟可幫助孩子有條理的解決問題。
第一步,讀題圈畫重點
圈出題目中的滿減規則:帶「滿......減......」的信息,比如「滿80元減10元」、「滿60減5」等等。
圈出物品的價格:比如「10元」「20元」等等。
圈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買了兩本書,實際花了多少錢」「買了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實際應付多少錢」
第二步,計算應付錢數:
根據題意列算式,計算出所有物品原價的總和。比如:一件衣服是45元,買兩件衣服多少錢?就是45+45=90元。
第三步,比較判斷:
將第二步得到的應付錢數與滿減規則中的「滿」金額比較。如果應付錢數 ≥ 「滿」金額,則滿足滿減;否則不滿足。
用到的知識點就是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比如:90>80。
第四步,計算實際應付錢數:
如果滿足滿減規則,則需要用應付錢數減去「減」後面的金額。否則直接付應付錢數。
比如:應付錢數是90元,滿減規則是「滿80元減10元」,90元>80元,滿足條件,那麼實際應付就是90-10=80(元)。
再次,專項練習
有了清晰的解題步驟,要真正運用起來,在練習中進行實戰體會。
以孩子曾遇到的一道真題為例。
1、讀題圈畫重點
滿減規則:滿50元減5元。
物品價格:36元、18元。
解決問題:買兩本書實際花了多少錢?
2、計算應付錢數:
根據題意,買兩本書花的錢數就是把兩本書的原價加起來:36+18=54元。
3、比較判斷:
54元>50元,滿足滿減規則。
4、計算實際應付錢數:
因滿足滿減規則,需要扣除優惠。那麼實際應付錢數:54-5=49元。
有了做題步驟的指引,做題是不是很簡單的呢!
孩子會做一道題,不代表會做這一類題,還要再找些題目讓孩子練練手,以達到熟練內化的目的。下面是幫孩子找來的一些題目,可以參考練習。
模擬滿減購物,玩中學
有真實的體驗,孩子會理解夠透徹。
不過,現在都是電子化支付,商場活動也早給計算好,「滿減」只是讓我們考慮想不想省錢的問題,幾乎沒有機會去體驗真實的「滿減」算錢,要讓孩子有實際體驗,剩下的方法就是在家裡模擬演練。
準備道具:學習幣,貼好價格標籤的玩具、文具、書本、零食等等(價格都用整數,比如5元、10元、5角等等)
設置規則:寫滿減規則「促銷:滿50元減5元」。
輪流當老闆和顧客:
孩子當顧客:讓孩子選幾樣物品,算出總價,問孩子:看看夠50元了嗎?能減錢嗎?算算實際應付多少錢?操作付錢找零的過程。
孩子當老闆:家長挑選幾樣物品,讓孩子算總價、判斷是否滿減,家長給錢,讓孩子找零。
關鍵:每次結算都要強調「滿50元了嗎?能減錢嗎?」強化這個滿和減的判斷步驟。
寫在最後:
「滿減」購物問題是一年級數學必考難點之一,孩子往往缺乏「省錢」概念,容易陷入慣性思維——算出商品總價便以為大功告成。
對孩子來說,滿減的確是全新的知識,需要一個逐步理解和內化的過程。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解題步驟,通過循序漸進的專項練習和實戰應用,引導他們熟練掌握解題方法,最終達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