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孫雯
6月13日,在中國第20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作為坐擁西湖文化景觀、中國大運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遺址三大世界文化遺產的「世遺之城」——杭州,在浙江大學之江校區舉行「聯動與共享——世界文化遺產創新發展對話」活動。本次活動以「世界文化遺產群落」為核心理念,邀請北京、上海、南京、麗江等地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的創新路徑。
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小輝在致辭中指出,杭州是一座因文化而興、因遺產而名的城市,三大世界文化遺產交相輝映,共同構築了杭州獨特的文化標識體系。
高小輝表示,杭州始終踐行「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理念,通過數字化改革和系統性保護,推動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他特別提到,近期開放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已成為文化新地標,充分彰顯了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生的積極成效。
針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小輝強調,實現文化遺產永續傳承與社會發展共生共榮是當前共同肩負的時代使命。他指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探索創新範式,讓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緊密融合,使古老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會會長、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特聘專家,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長楊建武在致辭中表示,杭州三大世界遺產是中華民族奉獻給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數字技術讓良渚文化生動展示,文創產品讓大運河文化煥發新生,文化遺產的魅力在於守護中的創新、共享中的傳承。該協會將繼續搭建交流平台,為打造文化遺產保護「中國樣板」貢獻浙江力量。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研究員趙雲,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產與社區發展教席首席專家杜曉帆,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浙江省考古學會理事長鄭建華、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穎嵐分別圍繞《世界文化遺產與系統性保護:遺產·景觀·網路》《世界遺產的東方智慧:杭州世界遺產保護實踐與啟示》《世界文化遺產與浙江青瓷窯遺址申遺》《「耦合增益」與「融合共生」——杭州「遺產城市」發展範式之思考》作主旨演講,探討世界文化遺產與系統性保護傳承與利用。
活動期間,來自世遺北京中軸線、麗江古城等地代表將與杭州三大世遺團隊展開對話,分享如何匯聚遺產地保護管理力量,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社會發展共榮共生提供「新窗口」。
此外,正在申遺進程中已列入預備名單的中國明清城牆、錢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觀和上山文化遺址群等三個項目團隊也齊聚現場,共探申遺全周期內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新範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動的舉辦地——浙江大學之江校區,本身就是一部文化遺產教科書。
2006年5月,有百年歷史的之江大學舊址(即今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話活動舉行地——小禮堂,建於1917年,現為浙江大學學生活動多功能廳,也經常用來舉辦各種學術活動,詮釋著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理念。
活動還組織海外華文媒體杭州世遺採風行,並舉辦「外國人眼裡的百年杭州」攝影展,精選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杭州世遺影像,在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及遺產地巡展,通過鏡頭語言展現中外文化交流,傳遞遺產承載的東方哲學與精神價值。
據悉,本次活動由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委宣傳部指導,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會主辦。
(主辦方供圖)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