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嶺南雅集:創新文明實踐·聚力百千萬工程」系列活動第二場在廣州嶺南書院·隔山書院內舉辦。
現場來自海珠外國語實驗中學和南武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的近百名學生齊聚一堂,座無虛席。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文明辦指導、花城出版社主辦,邀請廣東省語文名師丁之境來到隔山書院,主講「傳統文化在語文寫作中的點染和創新」。
「什麼是寫作?」丁之境開場便拋出話題,聽取在座同學的真實想法。「寫作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體現。考場高分作文通常根植於真實體驗的沃土,將『為生存而寫』的考場指令與『為抒懷而寫』的本真結合,在規範中注入真情實感。」針對中考作文評分內核,丁之境提煉出理解力、表達力、思想力和素材力四大能力坐標系。
除了審題防偏航、語言力求準確清晰進而典雅之外,他特彆強調素材與思想的辯證關係:要麼素材新鮮獨特,要麼思想深刻獨特。
丁之境以2017年中考作文題「總會想起這張照片」為例:當大多數人寫生日照、旅行照、畢業照,有考生寫外婆出版詩評文集時拍照不露臉只讓書與手出鏡,以與眾不同、彰顯文人風骨的素材讓人耳目一新;而有考生從木棉與海棠照片的生死對比中,窺見人生常態,更以《紅樓夢》為精神註腳,別緻而深刻。
如何跳出應試作文的窠臼?丁之境鼓勵同學們平時對戲劇、國畫、書法、剪紙等優秀傳統文化做一些鑽研和研究,成為這方面的行家裡手,並將之運用到作文中。如此,作文便不再是應試的樊籠,而是文化自信的綻放。
具體要如何寫呢?丁之境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將寫作技巧娓娓道來:
首先可從「小而美」的視角切入,選取具體的、生動的、有畫面感的細節,如篆刻刻刀遊走於印石的頓挫之力、擦拭紫砂壺沉澱的歲月等微觀鏡頭;避免老生常談,如眾所周知的「鐵杵磨成針」的陳例則儘可能不選用。
語言層面,可化用詩詞等古典元素,如以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喻師恩滋養,借東坡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解考試得失之困等,將詩詞與自己的語言結合,長短相濟,借古韻生輝。
思想方面,則可倚靠傳統文化來強化體悟,如有學生從葛根「紮根越深越甘甜」悟出「服務鄉土」的青年使命,是儒家「仁愛責任」的體現;有的同學則從教室座位變遷引出「得與失的永恆平衡」 「位置難定而心態恆定,責任有異而承擔無別」,是道家「辯證」思維的啟迪。
據悉,「嶺南雅集」系列活動將於今年在全省嶺南書院開展,著力打造「普惠型城市文化空間」,讓優質文化資源惠及更多市民群眾。
文|記者 孫磊
圖|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