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冬曉】
巴黎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的舉辦場地不在市區,而是在曾經舉辦世博會的城郊。從我居住的民宿前往這個被命名為arena paris sud 4的場館需要搭乘45分鐘左右的公交,中間視具體線路選擇,還有2-3次的換乘。
場館入口作者供圖
女單乒乓球決賽門票是我在到達巴黎前一個星期,臨時起意購買的轉售票。座位是a類、c區、8排3座,看起來(不管是從價格還是位置)應該可以擁有極好的觀賽體驗。
和其他體育賽事的預售門票不同,購買巴黎奧運會的比賽門票時,買家是無法自主選擇位置的。官方只是粗略提供一份場地分布座點陣圖——即便你在購買轉售票時可以看到座位信息,但你仍然不能把它和場地內的實際就坐位置對上。
這就導致我在抵達現場後才發現自己的位置被安排在角落,1號緊貼著牆,旁邊是2號和3號。更要命的是,現場被畫出四個區域,放置了四張球台,方便多場比賽同時進行;而到了決賽時,賽事組織者並沒有將場地重新整合,將球台放置在正中間,而是把球台放在了二號區域,頒獎台放在三號區域,因此直面四號區域的我,視線所及範圍內能看到的比賽場景就相當有限了。
奇怪的場地設置作者供圖
後排落座的兩個美國觀眾對此也很不滿,「他們為什麼不把球台放在中間?這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搞出這樣的設計?」當我想說點兒類似「或許他們害怕球台被偷走所以粘在了地上」這種俏皮話一起抱怨時,坐在我旁邊的德國老爺子開腔來了一句,「想開點兒,他們可是法國人。」
一扭頭就看見老爺子脖子上掛了一幅望遠鏡。「我們昨天去看羽毛球比賽,但什麼都沒看到」,他看我好奇便解釋道,「也是這樣的情況,場地布置很奇怪,所以我就做好了準備。」
說話間,其他觀眾也陸續到場,見比賽還沒開始,就紛紛拿起手中加油用的橫幅和國旗,以比賽場地為背景,開始拍照發朋友圈。坐在我右手邊的是個燙著羊毛卷、畫著深黑色上調眼線的時髦女孩兒,她拍完照一屁股坐下,從包里拿出一張紫色橫幅,上面印著孫穎莎的大頭照和一句加油的標語。
她在原地坐了沒兩分鐘就跑開了,還把包丟在座位上(這可真是心大)。等她回來時,手裡多了一張寫著莎字的大方巾,她又站回了剛才拍照位置,舉著那塊方巾,讓人幫忙拍下一張新的照片,然後按照前面的流程,又上傳到了朋友圈。大約五六分鐘光景的功夫,便收集了二三十個贊。
現場來加油助威的觀眾里,中國人最多,其次還零零散散地來了些為早田希娜加油的日本人和為申裕斌加油的韓國人。而在中國人中,又以孫穎莎的支持者最多。就在我坐的這片區域,前一排、後一排、左手邊,全都是帶著不同加油道具的觀眾。
他們的道具類型大致相同,一個小尺寸手幅和一個中等尺寸的方巾橫幅,不過從不同的設計來看,他們應該分屬不同的粉絲組織,彼此之間也不交流,只有在為得分喝彩時,才會統一行動。
但此時的我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直到在孫穎莎得分的一瞬間,一陣暴鳴差點兒把我嚇得從椅子上滾下來,此時我才反應過來,今天這場比賽不論誰輸誰贏,我的耳朵都得狠狠遭一波罪了。
果不其然,從第一局到第二局,在此起彼伏的加油聲中,我被吵到頭皮發緊發疼,那不是一種單純的的大分貝嘶吼,而是一種高頻率夾雜了尖銳的鼻音和哨音的震動。在如此浩大的聲勢下,為陳夢加油的喊聲寥寥無幾,且零星散落在各個看台。
對面看台的左下角有位短髮女士,一直在各種間隙努力為陳夢吶喊,結果因為喊得略晚(喊早了會被孫穎莎粉絲的聲音蓋住),到了快發球的時間,被坐在我右前方的一位女士怒吼「閉嘴」。
這是一位全副武裝的黃衣女士,留著幹練短髮,還帶著一隻看上去就十分專業的麥克風,她看我們這邊球迷喊得不夠整齊,顯現不出氣勢,便挺身而出給大家做指導,指揮球迷跟著她的口號一起喊加油。
對面看台作者供圖
然而這種樂觀的氛圍很快隨著比賽局勢變化而消散殆盡,陳夢取得3:2領先後,空氣一時變得極為消沉。他們不會再在局間休息時站起身用手裡的應援道具儘可能地鋪滿還沒有掃過來鏡頭,也不會興奮地對著手機尖叫。但與之伴生的沉寂過後的反彈,則將另一種堪稱狂熱的氛圍推向了巔峰。
由於陳夢起勢,現場也開始響起路人觀眾的加油助威聲,粉絲們對此的應對策略則是不惜一切代價把它蓋住。於是單純的加油助威,變成了另一場比拼。坐在我左手邊的德國大爺指著隔空喊得起勁兒的兩邊球迷,笑著打趣:「你看,這裡有兩場比賽,球台上一場,看台上一場,買一張票看兩場,這可真是回本了。」
比賽進入第六局,預感形式不妙的孫穎莎球迷開始變得更加激動,他們會突然從凳子上跳起來為每一個得分喝彩。雖然離得遠看不太清(以及被各種應援物品遮擋視線),但我每次都能通過座椅的震動精準判斷這一分到底是誰拿了。
最終陳夢贏下了這場勝利,這一分的到來卻比之前安靜了許多。我由衷放下錄像的手機,和德國大爺一起為冠軍鼓掌,而在我們身後響起的還有隱隱的哭聲。
這是一個難以言喻的勝利時刻,看台上鮮少有人慶祝——他們垂著頭,飛快地在手機上敲著什麼,似乎是在同某個遠方的精神圖騰尋求著互相安慰。在那裡,它永遠不會垮塌,總有新的含義可以將此填滿,我在恍惚間似乎又聽見他們在球員失利時喃喃自語,「別著急,一點一點來」,「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一時間,讓人分不清,說話的人到底是說給運動員的,還是自己的。
頒獎結束後,孫穎莎和早田希娜退到台下,留下陳夢站在頒獎台上,接受媒體的拍照。此時,場內再次響起整齊劃一的對孫穎莎的呼喊,一浪高過一浪,像雨點又像雷鳴。
而此時,那個身穿黃衣服指導大家加油的女士,已不見蹤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