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恐怖就像是一杯絕妙的雞尾酒:將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懼與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相融合。
成功的配方看似簡單,但並非每部作品都能將其運用得淋漓盡致。畢竟,在自己的母星上克服恐懼是一回事,而在一個陌生、未知的世界中直面恐懼…… 那完全是另一碼事!
《歐羅巴報告》(Europa Report,2013年)
木星的衛星——歐羅巴的冰面,長久以來一直吸引著科學家。
如果說太陽系的某個地方隱藏著外星生命,那很可能就在這個神秘世界的冰層之下。為探尋永恆謎題的答案,六名宇航員踏上了前往未知的危險之旅。
此次「歐羅巴一號」任務由威廉·徐船長帶隊。飛行資金來自私人資助,關乎的不僅是科學發現,還有這些研究人員自身的命運。
在太陽風暴期間,與地球的通訊中斷,船員們不僅要直面技術故障,還要面對冰層下隱藏的恐怖秘密。
《歐羅巴報告》是一部緊張刺激、令人窒息的電影,能讓人脊背發涼。
塞巴斯特·柯代洛成功塑造了極為逼真的宇宙探險場景。出色的演員陣容,包括吳彥祖、沙爾托·科普雷、邁克爾·恩奎斯特等。這讓屏幕上發生的一切更加真實可信。
《火星幽靈》(Ghosts of Mars,2001年)
約翰·卡朋特是恐怖電影大師,雖然《火星幽靈》比不上《戰慄黑洞》或《怪形》那般聲名遠揚,但也收穫了一批粉絲。
故事發生在二十二世紀,一名警察和一名囚犯要面對被遠古種族靈魂附身的火星殖民地居民。
電影里可謂星光熠熠:娜塔莎·亨斯屈奇、傑森·斯坦森,甚至還有艾斯·庫珀。
卡朋特後來多次抱怨,說評論家沒領會電影微妙的諷刺意味。觀眾把《火星幽靈》當作純粹的恐怖電影,而導演卻認為它蘊含更多內涵。
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卡朋特的觀點。但要是你喜歡瘋狂、諷刺又荒誕的科幻恐怖電影,那在某個閑暇的夜晚,不妨想想《火星幽靈》。
《星際傳奇》(Pitch Black,2000年)
《星際傳奇》獲得了科幻和硬派動作片愛好者的喜愛。正是這部電影開啟了范·迪塞爾通往好萊塢的征程,讓他直接邁進了著名的《速度與激情》系列。
一艘載有危險罪犯的宇宙飛船在一個荒蕪星球墜毀。為了生存,囚犯和船員們必須聯合起來,對抗更大的威脅——棲息在黑暗中的嗜血怪物。
而誰能比一個能在黑暗中視物的人更能幫到他們呢?
《星際傳奇》收穫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也贏得了屬於自己的讚譽。有人覺得這部電影試圖創新卻未成功,也有人稱它是被低估的經典。
不管怎樣,這部電影開啟了一個系列,後續有兩部續集——《星際傳奇2》(2004年)和《星際傳奇3》(2013年),還有一部短片動畫以及一款口碑不錯的電子遊戲。
此外,該電影宇宙的新片《星際傳奇4》也已官宣,有望今年上映。
《火星上的最後時日》(The Last Days on Mars,2013年)
盧埃里·羅賓森的《火星上的最後時日》改編自悉尼·J·博登的小說《動畫師》,將我們帶到了迷失在遙遠星球紅色沙漠中的研究基地。
在這個科研礦場,一群宇航員研究樣本、撰寫報告…… 然後一個接一個地淪為未知力量的犧牲品。這是古老文明的詛咒,實驗的副作用,還是更邪惡的東西呢?
《火星上的最後時日》預算有限,卻以其氛圍和現實主義令人驚嘆,這在同類電影中並不常見。
這是一個不僅關乎對抗外部威脅,還關乎直面內心恐懼的生存故事,拍攝得極為巧妙,對細節也十分用心。
《異形終結》(Screamers,1995年)
2078年。在一場毀滅性戰爭後,天狼星6-B星球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原。兩個敵對勢力——新經濟聯盟(NEB)和由前殖民者組成的聯盟,儘管對抗毫無意義,卻仍在繼續戰鬥。
在這場衝突中誕生了一種新型武器——「殺人蜂」,這是一種自主攻擊的殺戮機器,其尖銳的叫聲預示著只有痛苦和死亡。但即便在這地獄般的環境中,也出現了一絲希望之光,新經濟聯盟向聯盟提出了和平倡議。
克里斯丁·杜瓦執導的電影《異形終結》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的小說《第二品種》,堪稱一部精心雕琢之作。
劇本從80年代中期就被擱置,直到最終落入導演手中。彼得·威勒和詹妮弗·魯賓出演了主角。
《異形終結》儘管預算有限,結尾也有些倉促,卻證明了,即使沒有昂貴的特效,也能拍出扣人心弦、緊張刺激的故事。
2009年還推出了續集《異形終結2:狩獵》,但不推薦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