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席影評官
我們所知的宇宙,不過只是它的冰山一角而已。
01.披著科幻外衣的文藝片
《星際探索》之前已經入圍過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雖然沒有收穫任何獎項,卻也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硬科幻電影。
影片故事發生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科技水平日新月異,具備將宇航員送往太陽系更遙遠星球,去尋找外星智慧生命的能力。
此項行動被政府命名為「利馬計劃」。表面看,該計劃只是人類在外太空探險中的一次常規實驗,實際背後卻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由於之前從未有人踏足木星之外的空間,所以,它更像是對人類自身忍耐極限的一次終極考驗。
影片的整體節奏非常緩慢,雖然披著科幻外衣,實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藝片。
02.單一的敘事模式
故事結構極其簡單,基本遵循一條單線的敘事模式。從地球到月球,通過火星到達海王星,整個旅程牽涉人物和場景都很少,並且大部分時間發生在室內,也沒有特別大的戲劇衝突,因此非常考驗導演的掌控能力。
為了不讓劇情顯得太過沉悶,影片在中間穿插兩次小高潮。
第一次是主角羅伊駕駛月球車遭遇海盜偷襲,本以為會上演一出《瘋狂的麥克斯》似的極速追擊,沒想到剛開始有點驚險味道就戛然而止。
因為發生在沒有大氣層的月球,所有角色都穿著厚厚的宇航服,肢體動作不大,使用的武器也極為有限,使得整段打鬥完全沒有一般商業大片那種快速衝擊的酣暢感。
第二次則是在飛往火星途中,突然收到其他飛船發出求救信號,機組人員不得不出艙探尋究竟。
不料剛一踏上失事飛船就遭到靈長類動物襲擊,於是,無所不能的羅伊又開始與凶獸展開一場事關生死的激烈搏鬥。
密閉的空間,突然出現的凶獸,很有幾分《異形》的味道。
然而,過於單調的場景、難度不高的對抗都讓這種改變淺嘗輒止。另外,這段小插曲除了為漫長的旅途增加一點刺激元素之外,其實和主線劇情關聯不大,顯得十分刻意。
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羅伊的自言自語,來作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方式。可惜,太過蒼白無力的台詞,並沒有很好的調節氣氛,使得影片在大多時候非常無聊。
事實上,影片一直強調的「尋找外星人」也僅僅是一個噱頭,電影的本質還是在探討人類的情感問題和最終歸宿。
對於羅伊來說,三十年前父親克里弗德的不辭而別,給他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以至於當他聽到有關父親的任何消息,都會變得異常激動。
羅伊對父親的感情十分複雜。一方面,父親不辭而別這種行為,讓他很憤怒,所以一直想當面問個究竟;而另一方面,身為宇航員,他又很理解父親,畢竟兩人本質上其實是同一類人。
為了實現理想,他們都可以拋棄一切。父親當年丟下自己和母親,羅伊也同樣丟下女友,雖然原因不同,但結果並沒有什麼兩樣。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影片將主要筆墨都用來挖掘角色的內心世界。通過大量的內心獨白,傳遞出最深沉的父子之情。
03.主題過於模糊
除此之外,它更想跨越這種一般的倫理情感,去探尋更為深遠的精神世界,即孤獨對人類造成的可怕影響。
因為孤獨,陪著克里弗德探險的船員選擇叛逃回家,因為孤獨,克里弗德選擇繼續自己的探險之旅,直到最終墜入宇宙深淵,與浩瀚星辰融為一體。
生活在地球上的普通人,很難體會那種漫長、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孤獨感。畢竟再孤僻的人,依然還有著自己狹窄的生活圈。
可是,當踏上「利馬計劃」的旅程後,所有人就不再是正常人,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園,不再有任何歸屬感,就像隨風漂浮的樹葉一樣,在無邊的宇宙中遊盪,不知道路在何方。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一旦離開群居環境,心理就會開始扭曲,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感覺會越來越強烈,最終會讓整個人崩潰。
可是,即使這樣,這趟旅程卻還是要繼續,因為星辰大海,代表著人類的未來和希望。
所以,當影片結局老調重彈回歸家庭,讓人十分失望。其實,故事發展到最後,觀眾更想看到一部頓悟後的星際探索。
不管是否有外太空智慧生命,都不會影響這種尋找的意義。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是在無數人懷疑和不相信的目光中實現,如果大多數認為不對就不去做,這個世界可能現在還停留在保守的中世紀。
即使別人都不相信又如何,即使永遠都找不到答案又如何。不放棄,才是人類能夠突破自己,不斷成長的動力。
可惜,電影在這一塊進行大量妥協,把這種探險精神醜化成一個自大狂不顧一切的瘋狂舉動。使得影片在後期不僅沒有拔高主題,也讓之前所有的努力和犧牲都變得毫無價值。
其實,如果電影設定成羅伊接過父親的衣缽,繼續踏上探索外星智慧生命的旅程,整部電影可能都比現在更有意義。
想看《星際探索》的,去電影院。
[本文系首席影評官原創,歡迎大家關注首席影評官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