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智駕系統引發其他主機廠的「圍攻」,尤其是老余,更是在微博發出「好用安全」還是「湊合能用」的質疑,並非因為其技術表現極差,而是多重競爭策略和市場格局變化的綜合結果,比亞迪智駕動了誰的乳酪?我們展開分析
首要原因,比亞迪最讓行業擔憂的是把智駕功能下沉至低價車型,將高階智駕系統(如高速NOA、記憶泊車等)首次下放到10萬元以下車型(如售價6.98萬元的海鷗),打破了此前智駕作為高端車型專屬的行業慣例。這種「技術平權」策略直接威脅到以智駕為核心賣點的高端品牌(如特斯拉、華為系車型)的溢價空間,迫使其他車企不得不跟進降價或重新調整產品定位
究竟是何等的成本控制能力碾壓?比亞迪通過供應鏈垂直整合(如自研晶元、域控制器)和規模化量產攤薄成本,使得其他車企難以在同等價格區間內匹配其硬體配置(如12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更是引發華為余總公開批評比亞迪「混淆高階智駕概念」,認為其低價方案僅滿足基礎功能,可能削弱消費者對智駕技術價值的認知
拋開成本看技術,比亞迪是否真正重新定義「智駕」門檻?這一點值得考究,很多媒體大V質疑比亞迪將L2級輔助駕駛(如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包裝為「高階智駕」,引發行業對技術標準的爭議。華為、長城等企業強調「真正的智駕」需滿足城市NOA等高階場景,並且還質疑比亞迪方案的成熟度。例如,魏建軍稱「智駕不是作秀」,暗指比亞迪可能犧牲安全性和用戶體驗以追求普及速度,目前技術方面還沒有更多的曝光,但是騾子是馬,時間終究會給消費者答案,消費者更願意相信的是比亞迪憑藉年銷超400萬輛的規模優勢,積累了海量駕駛數據,可能加速演算法迭代,形成技術閉環。而其他車企擔憂其通過數據壟斷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立場不同,觀點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比亞迪智駕時間積累還不夠,比亞迪智駕研發團隊在一年內從幾百人擴張至5000多人,部分功能(如城區NOA)仍處於「期貨」狀態,實際體驗尚未經過市場充分驗證。此前搭載供應商方案的車型(如漢、唐)曾出現自動泊車事故,用戶功能開啟率不足20%,引發對自研系統可靠性的擔憂,硬體配置方面沒問題,比亞迪採用英偉達Orin晶元和地平線J6M晶元保障算力,但其視覺融合演算法依賴外部合作(如Momenta),自研能力被質疑弱於華為、特斯拉等全棧自研企業。
行業擔憂更多的是,比亞迪通過「技術下放」打亂行業節奏,迫使競爭對手在研發投入、定價策略和品牌定位上被動調整。例如,華為原計劃將高階智駕向20萬元以下市場延伸,但比亞迪直接殺入10萬元區間,壓縮了其戰略空間,還有就是華為等企業試圖通過智駕技術建立生態護城河(如鴻蒙智行),而比亞迪的普及策略可能削弱這種技術壁壘,將競爭拉回成本與規模層面,這也讓新勢力陷入「高研發投入難回收」的困境。例如,理想、蔚來等曾依賴智駕溢價,但比亞迪的低價方案可能分流其潛在用戶
深層邏輯在於,比亞迪的智駕戰略本質上是通過規模優勢和技術普惠重構行業規則,其引發的「圍攻」,反映了汽車行業從電動化向智能化轉型中的利益衝突,激進普及派(比亞迪)與穩健體驗派(華為、長城、小鵬)對智駕發展階段存在認知差異,比亞迪的「成本優先」與華為的「技術溢價」路線直接衝突,誰定義「智駕」,誰就能主導未來競爭方向,話語權就在誰手裡
儘管比亞迪的智駕系統在絕對技術高度上未必領先,但其通過供應鏈整合、規模效應和用戶基數形成的綜合優勢,已迫使行業進入新一輪洗牌期,我們一起期待人人都用得起的智駕,讓道路交通更加高效,而不是某些車企依靠智駕實現對消費者高高在上的俯視,未來已來,你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