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剛上市的阿維塔12增程版各位關注了嗎?
它除了最高配的Master版本之外,其餘版本如果選裝電子外後視鏡,價格都是1.2萬。
記得去年阿維塔12純電版剛上市時,關於電子外後視鏡還引起了一些爭論。
一些人認為是「新能源車帶來的前沿技術」,另一些則認為「沒有必要、這完全是個為了創新而創新的雞肋功能」,或者是「跟駕校教的常識完全反著來,這東西除了貴沒啥好處」。
「電子後視鏡」這個大品類雖然是近一年才進入主流視野,但凱迪拉克其實早在幾年前就經常搭載流媒體後視鏡了。
但正確叫法是「電子內後視鏡」,很多車上已經普及。
我們這次要聊的「電子外後視鏡」,目前市場上還僅有少數車型搭載。
作為天天開新車的汽車編輯,在沒有深度體驗之前,我對於電子外後視鏡同樣抱有不小的偏見。
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尤其是在智能汽車時代,很多看起來前衛到離譜的功能得自己試駕過後才能體會工程師的「苦心」。
我們上個月的月度測試,就深度測試了幾台具備電子外後視鏡的車型。
剛好藉此機會,給大家系統性地介紹一下電子外後視鏡的使用體驗。
優勢在哪?
首先最直觀的一個優勢:視野會更好。
傳統後視鏡受限於尺寸、鏡面曲率的原因,視野區域基本是固定的。
尤其是在一些運動取向的車型上,因為造型的關係後視鏡視野更差。
而電子外後視鏡,因為是攝像頭成像,基本都可以通過調節攝像頭焦距,靈活獲得更寬闊的視野。
跟隨行車狀態的不同,後視鏡視野智能縮放、擴大
比如高速向一側變道時,可針對變道一側的後視鏡視野單獨擴大。
低速倒車時不再需要後視鏡下翻,僅需通過攝像頭放大後方畫面,就能獲得更清晰視野,不管是角度還是視野都智能可調。
享界S9電子外後視鏡可調節選項
由於電子外後視鏡成像畫面都在車內,所以相比起車外的傳統後視鏡,駕駛員不需要偏離太多視線即可獲得後方視野,也更有利於駕駛安全。
傳統外後視鏡夜晚視野,即便無雨天氣,受限於車內氛圍燈,以及車外光源反射等因素,視野也很差
電子外後視鏡不僅僅是常規狀態下視野更好,夜晚、雨天更能展現其價值。
傳統外後視鏡,雨夜環境下,視野會更加「感人」……
傳統外後視鏡最大的問題是,在雨雪交加的城市夜晚環境里,因為內外溫差車窗起霧,即便有後視鏡加熱之類的功能,此時想要看清車輛後方情況,也得需要一雙「火眼金睛」了。
而這種視線受阻的情況下,不僅駕駛難度直線上升,也容易造成事故。
電子外後視鏡,夜晚小雨環境下分別在高速、靜止狀態下的後方視野,對比傳統外後視鏡清晰度有極大的提升
可以看到,電子外後視鏡即便在夜間有雨這種極端環境下,依然能獲得非常清晰的後方視野。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電子外後視鏡幾乎可以免疫車內外的其他光源反射,可以做到對後車的強/遠光抑制和閃爍抑制等功能。
這源於目前電子外後視鏡基本都具備諸如ISP 演算法圖像自優化、色溫自動調節、鏡頭熏黑等技術手段。
能做到自動防眩目,再也不被後方遠光燈挑釁。
而且由於是電子成像,電子外後視鏡在車內顯示上還能做到自動增亮、增強畫質,體驗感非常好。
除了功能上相比傳統後視鏡更強,電子外後視鏡由於體型更小,在降低整車風阻的同時還更有利於設計師凸造型。
比如阿維塔07上的電子外後視鏡,造型就非常有科幻感。
上面幾張圖則是騰勢Z9GT和享界S9的電子外後視鏡設計,大家可以比一比哪一家設計的更好看。
其實目前市場上搭載電子外後視鏡的產品,還是挺多的。除了阿維塔、騰勢、享界這幾個品牌的產品,還有路特斯Emeya、Eletre,上汽大通大家7、東風風神浩瀚DH-i。
甚至北汽新魔方這種十萬左右的產品上也有電子外後視鏡可選裝,而傳統印象中一向對新鮮技術不太敏感的合資產品中也有車型搭載,比如前不久剛上市的東風本田靈犀L。
不過這麼多搭載電子外後視鏡的產品,體驗有哪些不同,好的電子外後視鏡體驗是什麼樣的?
總結下來還是三點:
不同環境下的成像清晰度;
畫面視野調節方式;
車內畫面布置位置。
成像清晰度這個不用多說,電子外後視鏡的初衷就是獲得更好的後方視野,如果夜晚強光環境下還不如傳統後視鏡清晰,體驗自然不好。
而視野調節方式這個值得一說。
雖然電子外後視鏡一般都具備隨車狀態智能調節視野、角度,但能直接手動調節也很重要。
如上圖,這是騰勢Z9GT電子外後視鏡顯示畫面
可以看到通過直接觸控的方式,就可以做到對後視鏡視野角度的手動即時調節
對比有些車型上的電子外後視鏡,依然需要通過二級甚至三級菜單,才能找到手動調節選項,實在是方便太多。
最後一點則是電子外後視鏡成像畫面的布置位置。
體驗下來,電子外後視鏡成像畫面布置在儀錶台上方的兩側是最好的。
既不用過份降低駕駛員行車視線,相比傳統後視鏡也不需要大角度左右扭頭。
尤其是觀察左側電子外後視鏡成像畫面時,只需要駕駛員視線稍微撇一眼即可。
比如享界S9電子外後視鏡顯示畫面,就在車內儀錶左側,非常便於觀察。
而騰勢Z9GT的電子外後視鏡也可以直接手動調節,就是車內呈像畫面的位置不算太友好,
顯示屏布置在兩側車門上,不僅相比傳統後視鏡位置更低,且同樣需要駕駛員更大角度地左右扭頭才能看到。
考慮到如今電子外後視鏡才剛剛開始上車,很多功能還都有待優化中也可以理解。
寫在最後
去年7月份,新國標《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實施,開始增加了對攝像機監視器系統(CMS)即電子後視鏡的技術要求。
也就是從那時起,汽車可以正式配備電子後視鏡來代替傳統後視鏡了,但有不少原因阻止了電子外後視鏡上車的速度。
首先是成本比較貴,類似於十萬級的北汽魔方上,選裝價也需要5000元;在路特斯Emeya上,電子外後視鏡的選裝價要16000元。
其次,不僅購買成本高,電子外後視鏡後期維修成本也高,一個普通的後視鏡換新只要一兩百塊,但一個電子後視鏡基本是3000元起步。
目前一些車企有推出類似HUD數字後視鏡影像功能,通過調用ADS攝像頭後視角的畫面,在特殊情況短暫替代電子外後視鏡的後方視野。
雖然也算是一種性價比較高的替代性解決方案,但體驗其實還是不能直接與電子後視鏡對比。
最後,相比起只有鏡面就能用的傳統後視鏡,電子外後視鏡由於結構更複雜,後期可靠性也還有待考驗。
凡此種種,大家會選擇電子外後視鏡嗎?歡迎在評論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