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買二手小米SU7,付款後被原車主遠程鎖車的消息曝光。據悉是買家付了20.1萬的款項後,等待最終過戶再付尾款4000元,然而原車主突然要加價3000元,不同意就遠程鎖車,然後失聯。
事情的原委以及誰對誰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智能汽車都存在這個風險,要麼被廠家遠程鎖車,要麼被原車主遠程鎖車,這已經不是個例。
自從汽車使用了智能車機系統,車子的一舉一動就全部被廠商監控,因此出現車禍到底是操作不當還是產品質量問題,也都在廠商的一念之間。公允地說,雖然心裡不舒服,但能理解廠商的監管行為。
但當你的信息和權力被遠程控制的時候,心裡恐怕就不踏實了吧。近日還有一則消息,那就是很多車險公司已經拿到了車企的數據後台許可權。
你開的智能汽車,每天的一舉一動都在車險公司的資料庫里。資料庫會判斷你是不是在開網約車,你所駕駛的車型品牌、每次駕駛的習慣以及行駛里程,最終判斷是否給你續保,以及續保價格。
這就比較恐怖了,有媒體稱,某迪和某安已經被很多保險公司劃歸到網約車高風險屬性里,因此續保難和續保價格翻倍的幾率也比其他品牌要高。
此外,判斷是網約車的數據參考還有,是否夜間行車頻繁,是否上高速公路的次數頻繁等等。這麼說吧,你的所有行駛軌跡保險公司都會被同步數據,從而判斷你下一次保單的價格。
這就是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相信廠家和保險公司不會利用這個大數據對某個用戶「下手」,但這份大數據在我們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各大商業領域來回遊走,是不是會有安全隱患。
要知道我們雖然不知道智能汽車行駛軌跡信息能帶來什麼具體風險,但我們每個人都幾乎遇到過銀行、電信信息被出賣後的麻煩。
而汽車行駛數據被開放給保險公司,那麼也有可能開放給銀行、信貸、金融公司,再往後賣給不良行業,後果不堪設想。
從此可以推斷,所有的數據開放都是有代價的,保險公司既然能夠從數據中得到最佳保險方案,那麼這就是商業行為,且應該是付費的。那麼這部分費用就是車企的另一項收益,而這個收益消費者該不該有分成,或者該不該有權關閉數據窗口呢?
最後,遠程鎖車這件事,在今年的315期間就被爆出現過,那個時候是廠家為了防止用戶舉報車輛質量問題。而現在買賣二手車也出現了相同狀況,又如何避免呢?
如果法律法規以及遠程數據的管理沒有得到實質的解決,建議大家先別著急購買智能汽車,無論是電車還是混動車,只要配置表裡出現遠程控制和OTA升級的都要慎重再慎重,二手車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