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技術每年都在更新迭代,但要說大爆發,還得看今年。
新勢力方面,華為、蔚小理已經初步實現了基於L2輔助駕駛的「端到端」智駕的落地,並表示還將在年內升級到功能更強大的「點到點」智駕。
而傳統車企方面,除寶馬在年初官宣獲得國內首張L3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外,賓士也在最近對外表示,獲得了北京L4自動駕駛的測試資格。
一邊是智能駕駛高歌猛進,另一邊是自動駕駛步步為營。但相比新勢力的高調,我相信很多人會更好奇低調的傳統車企在智駕方面的表現。
比如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在智駕方面究竟有什麼區別?造車這些區別的原因又是什麼?
體驗上有什麼區別?
能力層面
在能力上,已量產的華為ADS 2.0和小鵬XNGP,已經可以實現「無圖」下的紅綠燈左右轉、自動變道、上下匝道等操作了。
此外,享界S9上搭載的華為ADS 3.0還支持掉頭和自動進出環島等功能,能實現小區車位到公司車位的「點到點」智駕。
在範圍上,新勢力已經初步實現「全國都能開」了,而小鵬XNGP則更進一步,表示將在年底前實現「只要能導航,智駕就能開」。
對比之下,傳統車企已量產上車的智駕,則基本還都停留在LCC+自動打燈變道階段,而L3和L4自動駕駛,則正處在測試階段。
比如去年,我們就在山東的一段高速公路上體驗了賓士的L3自動駕駛。它是不需要駕駛員監督輔助的,只要你不睡覺就行。
但當時的賓士L3只支持在時速60km/h以下,不僅只能在全球極少數高速公路使用,可實現的功能也很有限,還需要有高精地圖覆蓋。
但說到賓士,他們最近也推出了一款和新勢力類似的,基於「端到端」技術的無圖智駕,並且從官方的測試視頻來看,體驗效果還不錯。
而且據說在年底前,賓士和寶馬還會量產和新勢力高速NOA類似的高速領航輔助功能,終結現階段量產車智駕能力的遺憾。
責任劃分
新勢力這邊,毫無疑問是駕駛員的,因為其智駕都屬於L2輔助駕駛的範疇。
不過最近,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召回及軟體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意見徵求稿,提到了「加強組合駕駛輔助准入管理」。
從某些程度上看,這意味著未來會推出對應的法律法規,會明確要求智駕的功能和安全範疇,進而降低駕駛員的責任。
而在傳統車企這邊,賓士在去年發布L3自動駕駛時就表示,只要自動駕駛在開啟過程中發生事故,那麼賓士會承擔全部責任。
技術上有什麼區別?
軟體層面
演算法作為目前智駕的核心,已經在多輪的技術迭代里,確定下來了一條主流且可行的技術路線,就是基於大數據和大模型,實現數據驅動,讓智駕「自學成才」。
而目前我們經常聽到的諸如BEV、Transformer、佔據網路、端到端等等概念,它們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讓演算法能用更精簡的體量完成更複雜的任務。
比如第一梯隊的華為和小鵬,他們之所以能實現「全國都能跑」,就是因為演算法有能力理解各種駕駛場景,即使沒有高精地圖的幫助,也能自行化解。
包括前面提到的賓士端到端無圖智駕也是一樣的,這是傳統車企第一次能在智駕技術上達到新勢力第一梯隊的水平,也代表著智駕技術的逐步趨同。
不過對於傳統車企正在研發和測試的自動駕駛來說,它們的演算法架構可能會更加保守,一方面是因為更高的安全要求,另一方面則是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
硬體層面
先來看看新勢力。由於軟體層面上的不斷完善,優秀的智駕技術已經不用再通過堆智駕硬體來抹平差距了,而是在想辦法給硬體「瘦身」。
比如激光雷達,同樣是配套華為ADS 2.0,較早上市的阿維塔共搭載了3顆激光雷達,而晚些上市的問界和智界就只保留了1顆。
還有算力晶元,蔚來曾堆了4顆英偉達Orin,讓總算力突破1000TOPS;而如今華為自研的MDC810算力平台則只有400TOPS,但也足夠支持最新的ADS 3.0。
傳統車企這邊也是一樣的,但對於賓士、寶馬這樣研發L3和L4自動駕駛的車企來說,硬體還是多多益善的,既是出於更高的技術難度需要,也是為了提升安全冗餘。
人才層面
智駕技術的快速迭代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而在這方面,以華為和小鵬為代表的新勢力無疑是最豐富的。
比如華為,按照他們的說法,其智駕團隊規模已經達到了7000人,並且每年投入到智能汽車研發的1000億元中,有70%都流向了智駕領域。
另外除了華為、小鵬這些堅持自研智駕的車企外,國內還有類似momenta、元戎啟行這樣的科技公司,也在為車企提供或合作研發智駕技術。
而傳統車企近年也加大了對智駕的投入,甚至在看到了國內智駕行業的領先優勢後,還加大了對中國技術研發中心的投入。
還是賓士,經過5年的部署,他們已經在國內建立起了一套擁有至少2000人的研發團隊,並且累計投入了至少105億元。
比如前面提到的賓士「端到端」智駕,就是賓士中國團隊的研發成果,而如果研發順利,這一技術未來還會在落地國內的同時,反哺海外市場。
為什麼會有區別?
傳統車企之所以會和新勢力在智駕方面有這麼多不同,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不同的企業背景所導致的。
傳統車企的「包袱」
包括賓士、寶馬在內,我們熟悉的這些傳統車企,無一不是面向全球,每一項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都要考慮各個國家和地區法律法規要求。
而這種顧慮和妥協,就勢必會影響到其他市場的消費者,因為它可能帶來了隱形成本的增長,而其他市場消費者可能恰好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而且,傳統車企基於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造車經驗,也形成了一套漫長但周密的研發體系,能夠給新技術的研發、測試和驗證提供充足的時間。
此外,傳統車企在新技術的研發路線上,也更注重多線發展。比如前面提到的賓士,既有L3和L4自動駕駛,也有「端到端」的L2智能駕駛。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傳統車企更愛惜自己的羽毛,如果新技術在量產後因為太過激進招來安全隱患,必然會嚴重影響到品牌形象和消費者口碑。
新勢力的破釜沉舟
對比之下,新勢力在智駕方面「勢不可擋」的技術研發和營銷攻勢,實際也是無奈之舉。
一方面來說,作為汽車領域的後來者,如果想從傳統車企已經瓜分完畢的蛋糕中爭取到自己的份額,就必須要想辦法打破傳統車企的市場壟斷。
用互聯網黑話講,就是要有一個「抓手」。而新勢力發現,智能駕駛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抓手」,因為新時代的消費者有很多都追求新技術與新體驗,而傳統車企因為顧慮太多,在這方面反而缺少反擊手段。
而另一方面,如今很多新勢力的財政情況,實際也算不上樂觀,這導致新勢力不得不想辦法推進新產品和新技術的迭代,好取悅資本市場和消費者。
當然,這種壓力還會自上而下的給到新勢力的員工,除了常態化的高強度加班,人員流動也非常頻繁,甚至稍有飛吹草動,就會招致大規模裁員。
總結
總的來看,同樣都是研發智駕,但傳統車企因為多個方面的因素,最後導致在研發方案和進度上,和新勢力出現了非常多的區別。
比如新勢力更聚焦於L2+智能駕駛,並且在智駕技術的迭代和應用上更加大膽;而傳統車企擁有成熟的研發周期、項目體系和人才管理制度,這些更能確保智駕技術的可靠性。
而且在紮根中國後,憑藉國內在智駕人才、技術和政策法規方面的優勢和支持,傳統車企也能快速做出改變和追趕。
另外,不論現在新勢力和傳統車企有多大的區別和差距,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只是大家選擇的方法不太一樣罷了。
至於以後傳統車企的智駕會做成什麼樣,到時他們能否和新勢力正面掰掰手腕,就讓我們期待以後的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