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努力是假象,你的焦慮才是真相

2025年06月10日02:13:03 育兒 1027

有些家庭,把孩子養成了人類高質量學習機器,也有些家庭,把孩子養成了「每天都在努力擺爛」的藝術家。

可怕的不是別人家孩子卷你,而是你家孩子看起來在學,其實是在練「假裝很努力」的高級演技。

我認識一個同事,兒子每天寫作業都寫到十一點半,她一臉驕傲地說:「咱家孩子多自覺,燈都不用我關。」我聽完沉默半天,沒忍住問了一句:「那你有沒有看看他到底在寫什麼?」

她一愣,晚上躡手躡腳一進房間,發現娃在寫「關於我媽今天又在朋友圈曬我寫作業」。

這篇作文……寫了四頁A4。

所以說學習這回事兒,表面上看成績,背後靠系統。

家庭的溫度和節奏,決定了孩子能不能長成耐熱耐壓的火箭推進器,而不是高開低走的二手煙花。

孩子的努力是假象,你的焦慮才是真相 - 天天要聞

一、不吼不叫,孩子才能安心

教育的真諦,不是「我讓你學」,而是「你敢去學」。

有些家長表面很「負責」,實則天天在給孩子上強壓鍋套餐:早餐一杯焦慮牛奶,中午一盤精神內耗,晚上外帶一桶「別人家的孩子」。

講個故事。

有段時間我狀態差,連豆瓣都沒力氣刷。後來想想,不是我不想努力,是我怕努力也沒用,因為每次剛想開始,就能聽到腦子裡「你看看人家張三李四」的鬼畜循環。

孩子也一樣,長期在家裡聽「你行不行啊你」,最後真的就不行了。

鄰居家有個孩子,凌晨一點還在背英語單詞,她媽感動得淚流滿面,在朋友圈連發三條動態感慨「孩子長大了,終於知道自覺了」。

第二天,她媽一臉神秘地跟我說:「你也勸勸你家那不爭氣的,看看別人家孩子都學到後半夜。」

孩子的努力是假象,你的焦慮才是真相 - 天天要聞

我回去也跟我兒子說了這事,他眼睛一亮:「那我今晚也學到一點!」我當場有點感動。凌晨一點我探頭進去一看,他果然還沒睡,正拿著手機在直播間刷「明天不想上學的扣1」。

單詞倒是背了,不過是遊戲里的魔法技能。

以前我們家特別熱鬧,每天晚上九點到十點半,是母子兩代人「靈魂相互攻擊」的黃金時間。

我:「作業寫完了嗎?」

他:「還差一點。」

我:「差多少?」

他:「差一個小時的心理準備。」

我氣得差點把他送去寺廟出家。他倒好,第二天還跟同學說:「我媽最近脾氣不錯,昨天罵我之前還笑了一下。」

後來我實在想通了,吼不動了,放羊了,他反倒自己學得有模有樣。那年期末考試,他考了全年級第一,我差點以為他作弊了。

孩子不是不行,只是太怕你失望,所以乾脆不讓你希望。

孩子的努力是假象,你的焦慮才是真相 - 天天要聞

二、放下控制,才能抬起信任

中國式家長最愛的運動,不是打羽毛球,也不是廣場舞,是圍著孩子打轉。

孩子想試試自己的路,結果發現家長在身後裝了陀螺儀,方向偏一點就被拽回來。

我有個表妹,從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興趣班排到周五晚上,周末還得上兩個「腦力開發營」,連做夢都是一張課表。她爸常說:「你就按我說的來,肯定錯不了。」

後來她真聽了,結果成了一個三十歲還在糾結要不要辭職的社畜。

控制,是家長的安全感;信任,才是孩子的底氣。

我有個朋友,是典型的「佛系父母」,跟孩子約法三章:不逼、不吼、不打,但要求作業必須按時完成。

結果她兒子開發出了一套超高效的學習方法。放學到家,40分鐘寫完所有作業,然後剩下時間自由發揮。

有一次老師查作業,驚訝地發現他的練習冊比其他同學多了三頁。老師問他:「你怎麼多寫了?」

孩子說:「我媽不管我,我心裡有點虛,怕她以為我學壞了。」

從那天起,老師也開始反思,教育到底是「守著」有效,還是「放手」更持久。

曾經參加過一個小型親子講座,有位媽媽問:「孩子太愛玩怎麼辦?」

我說:「你試試別天天看著他。」

她不信:「不行,他一玩就停不下來。」

她兒子在一旁悠悠開口:「媽你放心,我玩著玩著就煩了,你還沒煩我就煩了。」

全場爆笑。

所以說,父母的緊迫感,很多時候是自己嚇自己;放下掌控欲,反而能給孩子一點自主力氣。

孩子的努力是假象,你的焦慮才是真相 - 天天要聞

三、自己不愛學,孩子更難愛學

你不能指望一個天天玩手機刷短視頻的家長,教育出一個「手不釋卷」的孩子。人是模仿動物,尤其是青少年,模仿能力堪比AI。

朋友小劉是個工程師,每晚下班後不是追劇就是玩PS5,結果他兒子從小學三年級起就以「反內卷鬥士」自居,說:「我們家主張精神自由,知識不壓身。」

某天他老婆一怒之下,把兩人遊戲機都砸了。父子倆一起坐在廢墟上感慨:「命運共同體,終於共進退。」

孩子怎麼看待「學習」,很多時候是照著你怎麼對待「生活」來的。

樓上鄰居家書房裝修得特別像模像樣,整面牆的書架,燈光一打就是「人類文明的燈塔」。

可奇怪的是,每次我上去借書,他家電視聲音比書都大。他兒子一邊寫作業一邊看綜藝,嘴裡還跟著喊:「加油加油!衝刺第一!」

我說:「你不是要考試了嗎?」

他回我:「我爸說『做人要全面發展』,我這是培養多線程操作能力。」

……

果然,家長對學習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學習強度。

親戚家有個初二的孩子,數學考了全班倒數第五。他爸當場來了一段即興說唱:「你看看你啊,不是我說你啊,你再這麼混啊,以後只能要飯啦。」

我看孩子臉色不太對,想安慰兩句。他抬頭一笑:「沒事,我爸以前也是倒數,後來也沒要飯。」

有時候,孩子不怕失敗,就怕家長總拿失敗當「嚇唬套餐」。

父母如果能真誠學習、努力生活,哪怕只是每天讀兩頁書,也比嘴上說教更有用。

孩子的努力是假象,你的焦慮才是真相 - 天天要聞

所以說,學習不靠雞血,靠「家庭續航」。

雞血只能管三天,自律才頂三年。孩子的穩定成績,永遠不是某一節補課班、一次刷題潮、一個提分神器能帶來的。

真正讓孩子「後勁兒足」的,是一個讓他敢失敗、能說實話、看到希望的家庭系統。

別把教育當成軍訓,更別把成績當成戰績。學習是漫長的自我建設,而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施工隊。

講真,一個習慣自由、溝通順暢、父母靠譜的家庭,就已經是孩子人生的開掛前置條件。

所以,與其焦慮孩子為什麼不努力,不如先問問:

我們家,是不是那個「值得努力」的地方?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著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槤,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著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 天天要聞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文|吳鉤隨筆很多家長會陷入兩個極端:一個是把孩子當提線木偶,事事包辦;一個是「過早放手」,什麼都讓孩子自己決定。可事實是——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有主見、有方向、有判斷力,但不是讓他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獨自面對人生風浪。孩子不是你的人生附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 天天要聞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近日,鉛中毒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作為自然存在的毒性重金屬元素,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最應關注的有毒化學品之一。生活中哪些物品含鉛?鉛中毒距離我們有多遠?如何防範潛在的鉛暴露風險?潮新聞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吳秀靜。「爆米花、松花蛋等食品可能含有較高鉛含量,長期食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