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和一位媽媽聊天時,她問我:「為什麼孩子總是說話不算數,難道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嗎」
原來,她讀初一的兒子上周忘記帶作業+遲到,被老師整節課罰站,回家還要寫一篇1200字的檢討以示懲罰
兒子回家後很委屈,向媽媽委屈巴巴地求助,媽媽也覺得初中學業壓力比較大,每天晚上都要寫作業到很晚,忘記帶作業和早上起不來床導致遲到,都是可以理解的
於是,她先對兒子同情,安慰了孩子的情緒,接著又給老師發私信,解釋了緣由,並希望可以免除寫檢討的懲罰,可以把更多時間用在學習和寫作業上
可沒想到,兒子第二天、第二個星期,還是接著遲到了,作業忘記帶的情況依然時有發生
直到有一天,老師讓她回家翻翻孩子的書包才發現,原來孩子並不是忘記帶作業,而是根本就沒有寫...
特別是翻開作業看到空白一片的隻字未寫,她直接被氣得血壓飆升,也在心裡不禁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
是呀,現在的孩子有很多情緒問題,喜歡計較,玻璃心,總是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崩潰受不了,我們理解包容、鼓勵共情,可孩子不僅沒有改掉缺點,反而表現得自私、敏感、畏難,還有動不動就撒謊騙人的趨勢呢
事實上,共情、理解孩子,是好事,但過度的共情和理解就並非好事了
共情養育一書中就曾說過:「共情不是服務和修補,好的共情也從來不是替孩子解決麻煩,陪著孩子一起承擔所有的不幸與不快,只有把共情的邊界守好了,才能真正共情孩子,讓孩子在有效的理解包容下得到更好成長
否則,盲目共情過度,就會像例子中的媽媽一樣,面對孩子一而再的撒謊犯錯,再被氣得崩潰不已
比如,以下幾種共情邊界感守住了,就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真正有效的理解包容:
01
重審共情
孩子需要能量不是俯視安慰
我們一直希望對孩子共情,就可以讓他們帶著積極樂觀的正能量成長
可對孩子共情了,孩子就一定會情緒穩定嗎
並不會,過度共情只會放大情緒,然後讓孩子變得更加情緒化
認識一個媽媽,她就因為過度共情一度被孩子氣到崩潰
比較典型的例子:
女孩2歲的時候在家裡玩玩具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在廚房忙的媽媽聽到後,只是隔空說一些安慰話
可等她再出來時,發現孩子還趴在地上,並且還委屈巴巴地看向她
為了安慰好女兒的情緒,她就從老人那裡學來安慰方法,一邊用手拍打玩具、一邊用腳跺幾下地板,另一邊還念叨說:「都怪你,害得寶寶摔跤了,快讓媽媽看看摔疼了沒有」
可孩子聽到這番話,並沒有心情大好,反而哭得更厲害了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也是一樣,只要是摔跤了,非要趴在地上等媽媽幫她出了氣,然後再抱起來安慰幾句才行
也正是如此,明明不大的一件事,硬是抱著哄了一個多小時
不僅如此,類似的情況還很多
好朋友和別人一起玩不理她了,能氣得一天不吃飯,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幾句,也受不了地不願意去學校,考試若沒考好,更是意志消沉很久都不能恢復能量...
媽媽也發現,平時越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就越玻璃心 嚴重,越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反應也是肉眼可見的激烈
這其實就是過度共情的放大情緒
就比如孩子摔跤這件事,只要是沒受傷,剛開始也就是有一點害怕、緊張、憤怒、還有尷尬...
可這個時候被你看到了,你又緊張地跑去問孩子「疼不疼」,這反而是肯定了孩子的情緒,然後還增加了這些情緒的「合理性」
而每到了這裡,孩子自然也有了理由、和底氣去釋放出這些情緒
所以,共情孩子的本質是需要能量,而不是緊張過度地俯視安慰:
•比如,孩子摔跤時多一些鼓勵,告訴他們:「別怕,每個人走路都會不小心摔跤的,來,你扶住爸爸媽媽的手,像奧特曼一樣勇敢地站起來吧」
•隨後,再伸出雙手邀請孩子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種鼓勵式共情,會讓孩子成長得越來越勇敢了
02
守住界限
孩子的問題由孩子自己處理
共情是為了讓孩子在正向能量中得到更好的成長,如果我們共情過了頭就是越界,也會讓孩子失能、成為一個弱者
朋友的兒子,讀一年級時才開學不到一個星期,家長群就已經被吵得「全員禁言」了
原因是班上有個同學給兒子取外號,兒子整天回來悶悶不樂,朋友在群里專門艾特這位同學的家長,在效果並不顯著之後,就在群里放話說:「如果再有下次,我就直接報警了」
事情發展到這個程度,班主任不得不提醒:
「家長群是用來消息通知、和學習交流的,學生之間有矛盾應該第一件時間私聊老師了解情況,為了避免重要通知被群消息覆蓋,現在先開啟全員禁言模式,還請各位家長理解!」
為此,朋友還和給她兒子起綽號的那個家長,吵得不可開交
一個認為,給孩子起綽號會傷害到幼小的心靈
另一個認為,同學之間有矛盾可以私底下溝通,不應該在群里公然叫囂
可事實上,拋開家長之間的爭吵矛盾不談,這件事情的主體-孩子,去哪裡了呢
還有一個朋友,她女兒剛讀一年級時和小朋友發生矛盾
朋友呢,得知這件事後氣得在校門口和那個孩子的家長理論
而這件事鬧到老師那裡,女兒反而責怪媽媽不應該多管閑事,原因是學校同學都覺得她有一個不好惹的媽媽,都紛紛孤立她,不願意和她做朋友了
作為媽媽,朋友認為「這是好事呀,以後就不會有同學敢欺負你了」
可女兒卻認為「被孤立,比被欺負了更感受」
這其實就是家長沒有邊界感的共情
我們或許認為,孩子被欺負了,需要共情他們的委屈,討回公道就可以讓孩子心裡好受些
可事實上,孩子被欺負背後所反應的真正問題,是社交能力的不足
如果孩子是個社牛,身邊有很多朋友,處理社交矛盾時也遊刃有餘,那他們根本就無畏被孤立了
可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這方面的需求,只是單方面地共情為孩子討回公道,那結果無非是兩種:
第一,解決得好,孩子心安理得地依賴,往後一遇到問題就找媽媽,一點擔當與處理問題的態度都沒有
第二,解決得不好,問題沒有改變,孩子還過來責怪你干涉了他的生活
所以,比起共情孩子的委屈,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社交需求,幫助他們建立更好的社交心態、社交能力
•比如,孩子被冤枉時不要去自證,要讓孩子學會把「我…」,換成「你…」
•一句「你憑什麼這麼說我?有證據嗎?你有證據就拿出來呀」,可是比「我沒有」的自證清白要更有氣場、與說服力
這種把問題拋回去踢給對方的方法,也往往會讓對方感到無趣,自動放棄了捉弄、和欺凌的想法
03
有度可循
分清楚共情和溺愛的區別
我們常常說要共情孩子,讓孩子在健康有愛的環境下無憂無慮長大
可真正的共情是什麼樣子呢?絕對不是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小心翼翼地呵護著
認識一位媽媽,她的女兒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娘家、和婆家兩邊老人幫忙照顧的
老人們呢,也是掏心掏肺地愛著孩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東西,那即便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滿足願望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也擔心這種眾星捧月的生活不利於孩子成長,可每想起自己小時候留守缺愛的童年,又忍不住開始共情自己女兒:
孩子只不過是貪玩、臭美,想要得到更多的愛而已,誰的童年不貪玩呢?既然孩子想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幾年吧,等到讀小學就沒時間玩了
於是,在共情心理下,對女兒的各種無理要求,也往往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本以為等到孩子讀小學就收心,也不會再繼續無理取鬧了
可結果呢,讀小學後的女孩更加難以管教了,想要的東西沒滿足就從家裡偷錢買,買到手之後還謊話連篇地編理由說:
•這是我上學路上撿的
•這是我表現好,老師獎勵我的
•這是我同學送給我的
不僅如此,即便謊言被戳破,事實真相擺在眼前,女孩也依然不知道自身錯誤,還情緒激動地指責說「你不愛我了,你們都不愛我了」
如果再說些什麼,就會像脫了僵的野馬一樣根本不受控制,孩子耍橫、鬧脾氣起來,也根本是攔也攔不住地胡亂攻擊
這是什麼?這其實就是無限度共情
如果我們的共情方式就是滿足孩子、討好孩子,然後還卑微地請求孩子理解你,那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是一次沒被滿足、就忘記你之前所有的好
哪怕孩子叛逆地對你冷言冷語,哪怕孩子品行惡劣地撒謊闖禍,這些都不是無跡可尋,而是我們錯把溺愛當成共情了
所以,共情從來都不是無限度滿足孩子的需求,那些一直把孩子養在快樂、和諧環境下的家長,也未必都是好事
特別是孩子以前養尊處優慣了,突然面對真實的世界,發現沒有那麼多理解、也沒有那麼多包容和愉快的時候,孩子如果連面對生活困難的經驗都沒有,他們又有什麼能力去面對未來、掌握好未來呢
不想費那麼大勁兒去共情孩子,最後內耗的卻是自己,還把孩子養廢了,我們家長在共情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度可循
比如:
•孩子提無理要求的時候只能陪伴、不能滿足
•如果家裡已經有了好幾個同款玩具,孩子還偏偏鬧著買回家,那就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動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
•如果貴了,零花錢不夠,就陪著孩子貨比三家,直到孩子選出最適合,再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04
拒絕犧牲
孩子非弱者有自己的能力
看過一句特別用心的描述:
真正好的共情邊界,是不需要你去刻意扮演什麼角色的,我能體諒你現在的心,但我不認同你的行為
是呀,好的共情不是非要我們去認同孩子的某些決定、某些行為,而是理解並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還遇到一位媽媽,她和我聊天時說起和丈夫的關係
她說她和丈夫的關係早就破裂不堪,兩個人分房睡也已經兩三年了
可她為了女兒,卻一直不敢離婚
原因是她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媽媽重病離世後爸爸再娶生子,她就成了那個「有家,卻唯獨不是我家」的可憐人
她也清楚地明白:離婚後,如果丈夫再結婚肯定不會再管孩子
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沒有爸爸」,她就舉步艱難地苦苦支撐著,經常徘徊在一邊為了孩子犧牲,另一邊又為了不幸生活崩潰亂髮脾氣
直到,女兒某天主動說:「媽媽,如果你和爸爸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就離婚吧」
媽媽滿臉不可思議,沉默幾秒後才緩緩開口:「我們離婚了,你怎麼辦?就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了」
女兒回答說:「我沒有你想像那麼脆弱,天底下那麼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不也是長大了,後來也不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嗎?我希望有爸爸媽媽,可我更希望爸爸媽媽先幸福,這樣我才能跟著幸福」
是呀,父母淋過的雨,都不希望孩子再跟著淋一遍,可如果「撐傘」的我們,是所謂的犧牲,那就一定要警惕了
因為,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懂事地理解你的苦,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消化你帶給他們的犧牲式情緒
74歲徐奶奶,四十多歲的時候離婚再嫁,自己生了4個孩子,現任丈夫家又有4個孩子
作為母親,她不論是在第一段婚姻、還是第二段婚姻都盡心儘力,只要是有一口糧也都盡數省給了孩子
特別是現任丈夫家的四個孩子,自從她嫁入這個家的第一天開始,就把他們都視如己出,全心全意地做好繼母這個角色,子女們也很喜歡她、接受她
這本來是好事,可徐奶奶唯一缺點就是共情的不恰當,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她會時常一邊吃苦耐勞地犧牲式付出著,另一邊又喜歡當著孩子的面訴苦
•對自己的孩子,常說:「要不是我辛辛苦苦把你們拉扯大,指望你那個只會顧自己的爹,早都被餓死了」
•對現任丈夫的孩子,常說:「這些年,要不是我全心全意為這個家付出,照顧你們的老漢,你們哪能安心在外面打工掙錢,哪能混得那麼好、過上好日子」
道理雖不假,過去的付出犧牲也是真的,可話說出來就是讓人聽了不舒服
特別是隨著年齡上漲,徐奶奶嘴巴又越來越嘮叨之後,曾經那些環繞膝下的子孫後代也漸漸開始疏遠了
用他們的話來說:「喜歡,我就多回去看看,不喜歡,我就在自己家裡過好自己的日子」
看吧,人與人之間不光同情需要邊界,就連溝通講話也需要邊界,有些話能說,可有些話說出來就是無故傷了感情
不想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將來還怨恨我們、嫌棄我們,那就把「付出感」這把刀趁早扔了
孩子從來都不是弱者,我們也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去看待,他們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有能力去改變未來
我們家長要做的:
•把犧牲式共情改成支持和理解,不要綁架孩子,更不要綁架自己
•孩子做的決定,理解並給予支持,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儘可能地自己做,做不好、或者做不會的時候再手把手用心地傳授技能與經驗
這種用心的陪伴與教學,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共情,也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幫扶與指導
那麼,關於能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理解包容的邊界感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