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過年,有的家庭總是聚會吃飯,禮尚往來很頻繁,有的家庭卻門可羅雀。
如果你的家庭,屬於飯局,送禮特別多的類型,別以為是有面子,還得從人情世故的本質去分析。
過年了,我們需要走親訪友,但更需要和家人輕鬆相處,別把虛情看得太重。

01
頻繁請客吃飯、送禮,說明了三個不好的真相。
人際交往是一個化裝舞會,人人都掩飾著自己的真面目,但又在掩飾中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很多時候,沒有人說明聚會的目的,登門送禮的來意,但是主家可以猜測到。
或者等吃飯,送禮過了幾天之後,相關的事情,才會直說。
畢竟,很多人都懂得「先禮後兵」的道理。
如果你的家庭,今年待客,明顯超過晚年過年時期,這一系列問題就來了。
第一個真相:過去一年,混得很差,希望來年,親友帶一帶。
過年之前,很多人會辭去工作,等來年再去找。
也有人,過年之前,就換了工作,一過完年,就馬不停蹄地去了新的崗位。
最糟糕的是,有人在過年前,是灰溜溜地回老家的,來年要幹啥,還在發愁。
失業,在這幾年,已經是很頻繁出現的問題了。
對於失業的人,藉助過年的機會,到處托關係,就變成了剛需。
雖然,我們知道「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用處不大,但是不試一試,怎麼能夠知道有用沒用呢。
聽說某個親戚,在外地混得好,馬上就去拜訪。就算是一個遠房親戚,多年不交往,也會去。
某個同學,混得不錯,也去走一走,可能他會幫忙。
最好是組一個飯局,把混得好的親戚喊過來,另外請一些親戚陪同,這氛圍感就上來了。同學,老鄉,都可以如此。
自己的飯局多了,那麼飯局中就總有一個人,會帶著自己去找工作。
第二個真相:狐朋狗友特別多,大家無事就聚會,互相吹捧。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飯常請情常在。」
有的人,長期生活在虛情假意中,似乎一座城的人,他都認得。
你請我吃一頓,我必須也請你吃一頓。在飯局中,還會認識新的面孔。
一來二去,認識的人就如同滾雪球一樣多。
吹捧之中,大家都很開心,至於關係有沒有用,就沒有想過了。
第三個真相:自家富了,親友爭著來串門,還帶來各種麻煩,也不好意思拒絕。
如果你是衣錦還鄉,並且還沒有到家,就已經名聲在外,估計來你家吃飯送禮的人,會絡繹不絕。
五代十國時期的錢鏐,少年時曾販賣私鹽,親友都怕連累,紛紛躲避關係。
他做了吳越王之後,回到老家,親友都來祝賀。
他也大方,請父老鄉親吃喝了一個星期。
他也在飯局上,高唱《還鄉歌》:「父老遠近來相隨,家人鄉眷兮會時稀。」
任何時代,「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情況,都會發生。
你一旦富起來,來沾光的人,就非常多,甚至一些你不認得的親戚,都來了,讓你很是尷尬。
如果你礙於面子,所有來走動的親友,老鄉,都不拒絕,估計要連續吃喝好幾天,直到你不得不外出,繼續置業那一天。

02
真正優秀的人,很少在飯局裡,送禮也有規則。
在大家都熱衷待客的春節里,也有一批人,很少待客,就是去長輩家拜年,都是勉為其難的。
他們很優秀,早已習慣了靠自己,社交也會「精準化」,而不是廣撒網。
事實上,他們還擔心,一大批低層次的親戚,老鄉,都要自己幫一幫,導致力不從心。
和我同村的張叔,早些年,帶著兩個兒子去東莞打工。
張叔的小兒子,頭腦靈活,在東莞開了一家小工廠,年收入有幾十萬。
張叔回村過年,總是說:「現在錢難賺。」一個勁地裝窮。
鄉里的領導,知道張叔家的實力,就請他參加「鄉賢聚會」。張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張叔說:「去了,就是一頓飯局,然後要這樣那樣的捐款,或者給一些所謂的項目。」
張叔很明白,「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道理。
是啊,自己在外地混得好,不等於到老家,還混得好。忽然就帶著家鄉情結,大量投資,難免要虧得一塌糊塗。
至於人際關係,長期在外地混的人,和老家的熟人,已經漸行漸遠了。真正的關係,其實是在「創業或者打工的地方」。
作家周國平也說過:「我們的很多煩惱,是在人和事之間琢磨錯了方向。」
人情和事情混在一起,我們難免會困在其中。
比方說,某個親戚,平時好吃懶做,忽然來求你,要工作。你給他工作,他怕太苦,嫌棄工資太少,這不是你給自己出了難題?
顯然,我們累了一年了,自己過一個清靜的年,再好不過。非要禮尚往來,那就是給長輩拜年,盡量簡單;同時,留住一些來年一起獲利的朋友、工友等。

03
在這裡,也告訴大家幾個拒絕飯局,減少送禮的方法。
一是在人群里,保持低調,不要顯擺過去一年的成績,避免趨炎附勢的人來做客。
二是對送禮的人,及時回禮,不負不欠,避免欠一份人情。
三是找借口,說自己很忙,另有安排等。
家是一個溫暖 港灣,是大家休息的地方,不要變成了飯館、禮品店。
過去的一年是家人一起努力,帶來了豐厚成果;來年,還是如此。
不要把太多的人請到家裡來,這不是薄情,是把最好的感情,留給家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