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我堅定了回家過年的決心

2025年02月06日18:40:37 育兒 4727

作家馮驥才說:「除夕才是中國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

然而,年紀越大,越感覺年味越來越淡。

一想到回家的周折與花銷,心中不免生出一絲懼意。

有時候真想不明白,辛苦一年了,也沒攢下多少錢,為什麼還要大老遠回家過年?

直到最近我重讀《紅樓夢》,看到五十三回里的場景,才真正明白了回家過年的意義。

大觀園裡的過年,從臘月二十九開始。

賈府上下,里外洒掃,換門神、掛燈籠,貼對聯……準備吃食、美酒、賞錢。

各家各戶還要排好班,誰請客,誰請戲,誰回請,誰誰誰再回請。

平日里不怎麼照面的親朋,除夕夜裡齊聚一堂,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即便眾人心中各有愁苦,但在團聚的這一刻,也只感到幸福快樂。

這一年,時光匆匆,四季輪轉,我們就像陷入無盡的循環,沒有盡頭地操勞著。

好在還能回家過年,讓自己鬆口氣緩一緩,換個環境換個心情。

所有的焦慮憂愁,過年回一次家就好了。

1

最濃的年味

就藏在過年的熱鬧中

翻開《紅樓夢》第五十三回,那種忙年的熱鬧,撲面而來。

先說寧國府賈珍這邊。

他的首要任務是操辦祭祖事宜。

年近之時,別的不忙,他先開了祠堂,命人打掃,收拾供器,請神掛像。

兒子賈蓉,則緊趕慢趕地往宮裡跑,去領皇上春祭的恩賞。

這恩賞雖沒幾百兩銀子,但用賈珍的話說「哪怕用一萬兩銀子供祖宗,到底不如這個體面」。

所以一領到恩賞,賈珍就讓人把刺有「皇恩永錫」的口袋向宗祠大爐內焚了。

這邊剛忙完祭祖,寧府又要接待來交租的黑山村烏庄頭。

烏庄頭為寧府交上來兩三千銀子,和一堆「年貨」。

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豬羊上百頭,還有各類堅果、海鮮、五穀雜糧……

望著堆積如山的年貨,寧府上下這才安了心,過年就徹底不愁了。正如我們也一樣,過年時總要各種買買買,囤積各種年貨,彷彿這才是年味。

其實,東西大家平日里都不缺,但趕在年前買好,心裡也就踏實了。

等忙完祭祖、年貨,給家族子侄們發完錢,也就到臘月二十九了。

這天,才是過年的最高潮。

只見寧榮二府,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

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直到正堂,一路掛著大紅燈籠,好似火龍一般。

而夜幕降臨後,各處佛堂,都焚上香,正房院內,設紙馬香供。

尤其是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真是吉星高照。

再看看闔府上下的人,不管是老太太,寶玉黛玉,還是嬤嬤丫鬟,都打扮得花團錦簇。

接下來的年夜飯,更是各種珍饈美味齊上,美酒佳釀備足。

一片祥和中,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聲起,熱鬧非凡。

如今,咱們雖不及賈府奢華,但忙年的心情是一樣的。

有人一進臘月就坐不住了,剛過了小年,就開始炸丸子、蒸饅頭、做年糕;

有人早早開始打掃衛生,擦玻璃、換被褥、清理死角、處理雜物;

等除夕當天,我們也會早早起來,貼春聯、貼門神、把家裡布置得煥然一新。

《談談故鄉的年俗》中說:

「過年,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一進臘月門,大家就忙活起來了。送信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煮餑餑……講究的人家還要在桌上水仙、迎春、臘梅……玉炬金英、雍容淵穆,真有過年的味兒。」

這年味,是忙出來,也是盼出來的。

每到歲末,濃濃年味就像一條魚線,勾著大家的心,令我們義無反顧地踏上回家的路。

看了《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我堅定了回家過年的決心 - 天天要聞

2

日子再苦

吃頓年夜飯就好了

在書里,曹雪芹講完寧國府的除夕夜,緊接著開始寫榮國府的元宵節。

傳統習俗中,過年可不止七八天,要到正月十五後才算過完年。

在古人看來,比起除夕夜,元宵節要過得更隆重更盛大。

縱觀整部《紅樓夢》,五十三、五十四回的元宵節夜宴,堪稱經典一幕。

十五日之夕,賈母在大花廳上命人擺幾席酒,定一班小戲,滿掛各色佳燈,帶領榮寧二府各子孫媳等參加家宴。

夜幕降臨,燈火輝煌,大家推杯換盞,品嘗佳肴。

席間,除了聽戲,還請了兩個女先生說書。

可女先生剛開口,就被賈母制止了。

原來,她們講的故事漏洞百出,賈母忍不住一一拆穿。

可就在老太太侃侃而談時,王熙鳳笑著說:

「罷,罷,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潤潤嗓子再掰謊,這一回就叫作《掰謊記》。」

而後,鳳姐有模有樣地學著女先兒的樣子,開起老太太的玩笑。

未曾說完,眾人便笑得前仰後合。

但這還不是最好玩的。

最好玩的是,老太太也不甘示弱,緊接著講了個笑話。

她編排鳳姐牙尖嘴利,是投胎前喝了猴子的尿。

此話一出,眾人再次笑得是東倒西歪。

等說過笑過後,她們就開始劃著拳大口喝酒。

推杯換盞間,長輩們話起家常,公子小姐也撒歡式地玩鬧。

里里外外,說笑聲、爆竹聲、互賀新年的祝福聲,此起彼伏。

看著書里的這番熱鬧景緻,書外的我也能感同身受。

過年的聚餐,吃的是家鄉味道,更是一種久違的無拘無束。

一年到頭的辛苦委屈,在肆意玩鬧中,煙消雲散;

奔波中的舟車勞頓,也在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中,不見蹤影。

外面的世界很大,大得像一片無際的海,我們這艘孤單的小船,獨自面對過太多太多。

過去的一年,睜眼就是KPI、業績、考核,閉眼就是一家老小的開支、花銷。

我們不敢停不敢歇,碰上什麼難事都習慣了自己扛,對家裡是報喜不報憂。

好在千難萬難間,我們還有家可回。

每到春節,回家奔向父母的那一刻,生活的小船靠了岸。

就算未來仍有風有雨,但一回到家裡,我們就進入了避風的港灣。

汪曾祺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對很多遠走他鄉的人來說,回家是最動人的字眼,家裡的團圓飯,是化解一切愁苦的良藥。只有回到家裡,人才能完全放鬆下來,體味到最簡單最純粹的快樂。

看了《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我堅定了回家過年的決心 - 天天要聞

3

你想要的一切

過年回家就找到了

《紅樓夢》五十三回中,賈府的過年,屬實熱鬧。

細細讀來卻發現,他們也面臨很多困難與窘迫。

先是因為缺錢,鳳姐偷偷典當了老太太的首飾。

後是寧府為了打點關係又落下了很大的虧空。

再有,就是上至王夫人,下到小丫鬟,都碰上了不少難事。

年前,寶玉屋裡的大丫頭襲人,賈母屋裡的大丫頭鴛鴦,都剛剛喪母,心中愁苦一片。

王夫人的兒媳李紈、寧府的邢夫人、寶玉房裡的晴雯,又先後病倒,身體虛弱。

所以你看,無論貧富貴賤,人在生活中就沒有一帆風順的時候。

各人有各人的難,各人有各人的苦。

儘管如此,一到過年,大家又都好了。

心情好了,身上有勁兒了,日子也有盼頭了。

按照慣例,過年期間,學房中放年學,閨閣中忌針黹。

朝廷也要封印(大小官署衙門不再用官印),停止辦公。

平常再苦再累,過年放假時,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打起精神。

寶玉屋裡的小丫頭們,聚在一處吃果子,說體己話,遣散內心的孤單;

院子里的姑娘們,有空時也湊在一處連詩填賦,猜字謎,消解閨中愁苦。

不知不覺間,那種溫暖的、幸福的歸屬感,又回到了所有人心中。

詩人穆爾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裡,找到了。」

當新年的鐘聲響起,吃上可口的家常菜,共享團聚之歡,便是一年來最溫暖的慰藉。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不管有錢沒錢,不管山高路遠,一定要回家過年。

因為你心中想要的一切,只有回到家才找得到。

不單單是家鄉的美食風物,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滋養。

遠在異鄉的我們,挨著生活的風霜,回家成了唯一的念想。

因為我們知道,再苦再難,回家的那一刻,一切就都過去了。

而我們辛苦奔波一年,所求所願,不過也就是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看了《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我堅定了回家過年的決心 - 天天要聞

《紅樓夢》的年節里,最忙最累的當屬老太太賈母。

她要進宮朝賀,又要回宗祠祭祖,還得接受晚輩們的禮拜。

而這些繁瑣之事,她不可推辭,只能強撐著走完流程。

但書里有個細節,讀來妙趣橫生。

就是老太太會找遍借口推掉很多應酬。

「只和薛姨媽李嬸二人說話取便,或者同寶玉、寶琴、釵、玉等姊妹趕圍棋抹牌做戲。」

她會躲進暖閣里,和最親近的人說笑玩樂,驅散這一年來的辛苦煩悶。

這像極了現在的我們,無論在外遭受過什麼,都能在回家後恢復元氣。

春節假期,如同我們漫長人生旅途的一個個驛站。

不管我們漂到哪,家就是我們永遠的避風港。

無論多遠多忙,都要記得回家過年。

在這個闔家歡樂的日子裡,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卸下一身疲憊,跳出朝九晚五的軌道,盡情享受這短暫的假期。

點個贊吧,將所有的焦慮愁苦放下,重新補滿能量和希望,相信過了今年,一定會年勝一年!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4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4種人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總有一群人,他們似乎與喧囂的世界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無論是悠閑的周末,還是悠長的假期,你都很難在街頭巷尾捕捉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更傾向於選擇宅在家中,享受那份獨有的寧靜與自在。這樣的人,並非不善言辭,而是更多地傾向於以下四種類型。
這三句話最傷人,永遠別說! - 天天要聞

這三句話最傷人,永遠別說!

語言,如同一把雙刃劍,既能溫暖人心,又能刺痛靈魂。一句溫暖的話語,如同春日裡的微風,讓人倍感舒適;而一句傷人的狠話,卻如同寒冬中的冰霜,讓人心灰意冷。在人際交往中,說話不僅僅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能力,一種修養的體現。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把握言語的分寸,是
你為他人著想,誰為你著想? - 天天要聞

你為他人著想,誰為你著想?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們常常扮演著無私的角色,試圖以自己的退讓和犧牲,換取他人的笑容與滿意。有時,你為了成全他人的心愿,不惜將自己置於兩難的境地,明明可以堅守自我,卻因為那份對別人的顧及,錯過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你的委曲求全,或許能換得一時的和諧,卻也可能讓你與真正
二月二,我抬頭眺望遠方 - 天天要聞

二月二,我抬頭眺望遠方

建華的飯館,是我們在這座城市裡的「據點」。不大的店面,卻總是瀰漫著家鄉的味道。店裡的裝修算不上精緻,可牆上掛著的一幅幅故鄉風景照,還有那家鄉菜的菜單,都讓每一個走進來的老鄉,找到了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