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清今年52歲,是江西萍鄉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教師。她在這裡從事特教工作已經28年了。
讓這些特殊的孩子,在教育引導之中敞開心扉、學會溝通、融入社會,是劉小清一直在努力的事。
初冬時節,地處羅霄山脈的蘆溪縣已有寒意,早上下起了小雨,劉小清和老師們一如往常,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們上學。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我們一般不讓孩子把傘帶進校門,因為怕他們玩的時候分不清這東西是不是有危險。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現有120名學生,都是患有聽障、智力障礙、自閉症、腦癱等的兒童青少年。學生雖然不多,但身心差異很大,家長們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闖禍」。
學生家長:我感覺這個事情做起來蠻難,因為自己有個這樣的孩子,就深有體會,每天照顧要花很大的精力。擔心在學校里孩子調皮搗蛋,老師沒有耐心。
給學生們撐傘擋雨、更換淋濕衣物,還時不時摟在懷中安撫,劉小清的迎接,讓孩子們的一天有了一個安心的開始。
學生爺爺:學校的劉校長和老師都關心得挺好,一直都是當自己的孩子一樣。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每一個孩子都有每一個孩子的特性。我們要觀察這些孩子,然後給孩子最好的一種相處方式。其實,家庭和學校配合,孩子的進步就更大。
並非只有雨天才有這樣的迎接,而是天天如此,這個習慣,劉小清和老師們堅持了十多年。在她看來,這是一個和家長交流的好窗口。
學生家長 劉剛:校長和老師時不時也會來家訪,隨時可以來看孩子,也可以來陪讀。她建立了一個很公平、很透明的機制,孩子在這個學校讓我覺得很放心。
用耐心和愛心 讓孩子們感到安心
劉小清是這所特教學校的首批教師之一。1997年,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選拔教師,為了能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工作,也抱著對特殊教育事業的好奇,當時在普通學校任教的劉小清選擇了報名。
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原因,讓劉小清在特殊教育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將近三十年。剛到特殊學校的時候,孩子們的狀況讓她有些不知所措。不會手語,成了劉小清需要邁過去的第一道「坎」。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我們學的手語只有兩個月的培訓,很有限,只學了一些基礎。我打個手語,孩子看不懂,孩子打個手語,我們又看不懂。怎麼樣跟他們有效地相處、有效地交流,都是我們一個很大的難題。
手語不精,就加班加點學習,和學生交流不暢,就先從遊戲互動開始。劉小清努力摸索和特殊孩子們的相處之道。而一次意外,讓她下定決心,要做好這份工作,照顧好每一個孩子。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以前我們自己帶著孩子在學校住,我巡查的時候,從板梯間摔下來了。我就在地上起不來的時候,三個聾啞孩子就過來把我扶起來了,扶到了辦公室,為我泡了一杯溫茶,然後坐在旁邊,靜靜地陪著我。那時候我就發誓,對特殊孩子要好。
表情手勢要誇張、表揚肯定要跟上。
現在,劉小清的教學技巧早已純熟,在她看來,重要的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去施教。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劉小清:根據孩子的不同,側重點不同,每一節課,都讓每一個孩子有一點收穫。
下課後,一個學生突然哭了,劉小清趕緊上前疏導。
在特殊教育學校,這樣的情況時常發生,耐心和愛心是化解孩子們負面情緒的良方。20多年來,劉小清呵護著一批又一批學生們成長,自己也從老師走到了校長的崗位。
2022年,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搬入了新校區。這也給了劉小清和老師們更大的幹勁,大家以美術為切入點,去挖掘特殊兒童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校園文化,其實就和一個家的家風一樣。我利用我們學校的美術特色,老師帶著孩子們慢慢地去干、去做,一點一點地布置,讓我們的孩子和老師都願意待在這個學校,喜歡這個學校。
送教上門 不讓一個孩子輟學
通過教育引導和康復訓練,讓學生們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再融入美術、烘焙等特色課程,培養孩子們的信心和一技之長,最終目的是讓他們融入社會。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的120名學生中,有10個孩子因為地處偏遠以及家庭等原因,無法到校就讀。這些年,劉小清就帶著特教老師們,開展送教上門,不讓一個孩子輟學。
水山村是蘆溪縣的一個偏遠鄉村,坐落在武功山腳下。學生宋金平和奶奶生活在這裡。
看到老師來上課了,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的宋金平很高興。這堂課是45分鐘的啟智個體化訓練。劉小清和兩名專職送教老師特意為他準備了獎勵。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他的注意力,第一個是時間很短,第二個是容易被外界干擾,很分散。所以上他們的課,最少需要兩個老師來配合。
10名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每周都有10節課。以往,學校老師全員輪流送教,劉小清自己負責最遠的一位學生。今年,徵詢老師意見後,劉小清安排了兩名專職老師送教,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因老師變化帶來的不適應。
宋金平奶奶:宋金平比以前還是更好一些,能說一些話,晾衣服、洗衣服,他能做的事情還是會做。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我們去送教,第一讓家長寬點心;第二,能給孩子帶來一點點的變化。其實,老師出來送教我心裡一直很擔心。擔心路途遙遠,路上的安全。每次,我都會問她們,她們回來我才會放心。
宋金平的這堂課結束後,劉小清和老師們又馬不停蹄來到宣風鎮沂源村,對患有視力、智力障礙的陳建松進行啟音訓練。
兩位老師忙著上課,劉小清則到陳建松家的雞舍抓起了雞,她經常幫忙代售,給這個家庭添些收入。
陳建松奶奶:劉校長這些年特別好,對我孫子很關心,我覺得孫子思想有點改變。自從上課,他蠻配合老師。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我作為一個校長帶頭這樣干,從另外一個側面也是支持老師的工作,大家都團結在一起的一種力量,也算教育的溫度。
易裕博是劉小清的學生,他通過一段手語表達了對老師的感謝和祝福:「以前生病的時候,老師叮囑我吃藥、幫我塗藥,在學習上教我知識,帶我去各個地方參加比賽。當我想放棄的時候,老師鼓勵我,考上了武漢的學校。老師像媽媽一樣照顧我,祝老師開心健康。」
從事特殊教育工作近三十年,劉小清在付出的同時,也一直被孩子們的愛溫暖著。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劉小清:我的學生畢業了,就用第一個月的工資,給我買了一雙鞋子。
這個句子,在我們看來還是有點顛倒的,這就是我們聽障孩子的習慣。我的孩子學會了感恩,我就一直把這雙鞋子帶在身邊,激勵我要把這份工作,做得越來越好。
愛似小小清泉
讓鐵樹開花 讓翅膀生長
從當初「好像隔著一座山」的新人教師,到如今身系學校、心系特教、情系學生的楷模校長,劉小清把根深深扎在蘆溪縣,她的愛像涓涓泉水,流進特殊孩子們的心田。教說話,做疏導,她對每個孩子都不厭其煩、關懷備至。
採訪中,劉小清兩次流淚,更讓我們從她的真情流露中體會到這份事業的不易,以及她對這份事業的感情。在劉小清看來,特殊教育是一份創造「鐵樹開花」奇蹟的工作,孩子每向前邁出一步,鐵樹上的花就又開放了一朵。
每天進步一點點,是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秉承的理念,也是劉小清和老師們對特殊孩子的期待,期待他們在校時能過得開心快樂,畢業後也有一技傍身,能融入社會,有尊嚴地生活。學校里因材施教,開設文化、生活、康復和職業教育各類課程;學校外上門送教,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輟學。
劉小清堅持這麼做,因為她相信,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孩子都能發光。我們也相信,有劉小清校長和她的老師們在,這些「折翼」的孩子們終有一天會長出天使的翅膀。
(總台記者 郭一淳 楊萍 劉陽 馬榮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