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八個正常的人,假裝成病了,去精神病醫院就診。
他們告訴醫生,自己幻聽很嚴重,還總是狂躁不安。
醫生經過檢查後發現,有七個人是「精神病人」。
當這些人要出院的時候,醫生說什麼都不肯,還認為這些人,「妄想症」在加劇。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漢恩實驗。
心理學家貝科爾對此指出一個觀點:「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是的,商品因為有了標籤,被認定為某種東西,有某種口味;人有了標籤,就定型成什麼人。
而生活中最常見的標籤,就是「稱呼」。
平時,多看別人如何稱呼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命運是怎樣的,也會知道從什麼方面去改變命運。
01
稱呼,見印象。
在《西遊記》里,豬八戒是憨厚、貪婪、愚笨的樣子。
這樣的印象,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孫悟空對豬八戒的稱呼。
有人統計過,孫悟空對豬八戒有18次稱呼為「夯貨」,有417次是「獃子」。
當孫悟空遇到一些麻煩事情,自己很為難,也不想求豬八戒的時候,就用一些「糊弄」的套路,讓豬八戒去做。比方說,讓豬八戒下水去打探情況,畢竟孫悟空的水性不是那麼好。
「獃子」,就是獃頭獃腦的樣子,也提醒了豬八戒,不聰明。在這樣的印象之下,豬八戒也做了很多不聰明的事情,甚至被妖怪愚弄。
其實,豬八戒的前身是天蓬元帥,哪能愚蠢呢?調兵遣將、一馬當先的形象,應該是經常有的。
但是到了孫悟空的眼裡,這形象就顛覆了。
再看看孫悟空自己,下到龍宮,東海龍王稱呼他「上仙」。接著,其他的龍王,也迎合,也用這個稱呼。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孫悟空可以拿走定海神針了。
孫悟空到了天庭,被玉皇大帝稱呼為「妖猴」。因此孫悟空被天兵天將鎮壓,也不奇怪了。
一個人的稱呼,往往和自己的形象是對應的。
也就是說,你給人的第一印象,會是別人對你的稱呼。
在生活中,你打扮光鮮亮麗去見人,和打扮邋遢去見人,這是大不一樣的印象。也許人家暗地裡喊你先生,或者邋遢鬼。
不同的印象,也可以讓成就一件事,或者把一件事變失敗。邋遢鬼,失敗的概率很大,人家都避之不及。
02
稱呼,見善惡。
晚清名臣曾國藩,小時候讀書並不聰明。
他背書的時候,房樑上的小偷聽了,都會背了,但是他還是不會。
當他到學堂讀書的時候,就被人取了一個稱呼「豬仔」。就是愚蠢的意思。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左宗棠這位同學,不稱呼曾國藩為「豬仔」,而是叫大名。
這就說明,左宗棠是懂得尊重人的,不會帶著嘲諷去喊人。
多年後,左宗棠也變成了名臣,和曾國藩有過節,但到底是善意比過節更多,彼此也能協作。
左宗棠給曾國藩的輓聯,這樣寫道:「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彼此換位思考,能感同身受,因此不要亂給人不好的稱呼。這是莫大的善良。
在北宋時,才子柳永,做官之後,被人彈劾。有人認為,柳永常常去青樓,人品不好。
皇上一聽,也不問情況,就給柳永一個定論:「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
柳永聽了皇上的話,給自己一個精準的稱呼,自號「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這就體現了皇上對柳永的一種惡意。
從別人對你的稱呼,可以看到別人對你的善意或者惡意;也能看到你自己的善、惡。
你若是作惡多端,就別怪人喊你「老賊」之類的稱呼了。
你若是大善人,那麼有人會畢恭畢敬地喊你「慈善家、先生」等。
03
稱呼,見人情。
人要改變命運,就要有人脈資源。人脈的來源,是人與人的情感互動。
東漢末年,劉備想要做一番事業,但是苦苦追求,也不見起色。
有人指點他,去拜訪諸葛亮,會有收穫。
接著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第三次去諸葛亮的茅廬,他正在午睡,劉備在門口等了很久。
諸葛亮醒來,說:「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劉備在門口,第一次見到諸葛亮的真面目,立馬作揖,然後說:「久聞先生大名......」
往後,劉備喊諸葛亮丞相、軍師。劉備讓兒子喊諸葛亮「相父」。
足以說明,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能夠對你好的人,一定會畢恭畢敬地稱呼你。不想對你好的人,同樣的稱呼,也到他的嘴中,就變味了。
不尊重人的稱呼,說明對方討厭你,小看你。比方說:「你小子,奸賊......」同時,配著不友善的態度。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過:「友誼是一個神聖而又古老的名字。」
人與人的感情好了,除了彼此有好的稱呼,還有共同的稱呼。如「竹林七賢」。
遠離那些不好好稱呼你的人,親近那些尊重你的人,從而你有了靠譜的人脈。
04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時、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與哥哥。」
誠然,當你聽到別人對你的稱呼的時候,不要生氣,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積極地改變自己,觀察自己有什麼過錯和優點。
努力改變自己,那些不好的標籤,自然會消退,隨著年齡的變化,你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一些稱呼也會消失不見,被更好的稱呼取代。
人的命運,到底掌握在自己手裡,你不要被別人左右了。
最後,願你我,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