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會看到一些文章,標題類似於:北上廣「雞娃工廠」批量倒閉,中產家庭給娃「斷供」,各種所謂的「爛尾娃」滿天飛,不少國際學校忽然倒下……
但「雞娃」成風的時代,家長們為了孩子的教育,拚命砸錢,即使是在經濟下行的現在,教育依然靠三個字——「砸比刷」。
要麼「砸錢」,從學區房到補習班,要麼「刷級」,從興趣班到最後考級考證,要麼「比賽」,各種競賽得獎證書……有點瘋魔的感覺。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有拿得出手,光鮮靚麗的履歷,不論在什麼競爭的環境下,都可以成為佼佼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慧」、「優秀」、「出眾」,早早「嶄露頭角」,如果能一戰成名更好,獲得最優的資源和機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
這種想法無可厚非,外部資源有限,的確是向小部分人集中的,不過我自己經常想要暫停一下,問自己:
我們努力的指向是孩子的個人發展,還是成績證書?
有沒有操之過急,給自己和孩子太大壓力?
孩子的興趣和動力是否充沛?
我們家庭內部的支持是否能夠穩定輸出,不因「成果」而改變,而支持孩子的能力發展?
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調研數據的顯示,2022年上海和北京家庭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分別為101萬元和93.6萬元。
對比世界不同國家撫養一個孩子至剛年滿18歲所花的成本相對於人均GDP的倍數來說,澳大利亞是2.08倍,法國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國是3.64倍,美國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國是6.3倍,高於除韓國以外的所有國家。(現在韓國的生育率是全世界最低的,2022年生育率僅有0.78。)
註:由於數據來源所限,具體數據的年份不完全相同
資料來源:育媧人口
在養孩子「砸錢」這件事上,中國的家長們一點都不含糊,當「雞娃」已經形成一個「劇場效應」的時候,為了能看到最前面屏幕的故事,大家都不得不踮起腳,彷佛砸錢就能買來教育孩子的心安,但是有沒有想過,孩子是用自己的童年的幸福,在為這份「心安」買單。
我們從小就被「別人家的孩子」打擊,整個社會和輿論好像一直都在追捧「神童」,追捧「少年得志」,追捧那些從小就順風順水,年少成名,考試總是100分或者A+,一路過關斬,從重點高中,到尖子班,到一流大學,到高材生 ……在高大上的企業擁有理想被人羨慕的工作,年紀輕輕就年入百萬的人……
彷彿只有成為這樣的人,才是人生贏家。
而那些「慢跑」的孩子,「遲鈍」的人,沒有按照這個評價標準一路發展的人生,就被看作是「坎坷或者失敗者」……
有一種聲音一直在社會中蔓延:你要乘早踏上正軌,邁向成功,不然你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但是,能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孩子,畢竟只有少數,除了那些天生具有優勢的孩子跑了出來,還有更多更多的孩子,只是在陪跑。
網路圖片
有沒有思考過,如果一直以「早慧」為目標,急功近利,不計代價陪跑下去,背後的代價是什麼呢?
據《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數據,中國抑鬱症人數高達9500萬,在校學生佔一半,未成年人佔30%。
據《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數據,小學生抑鬱症檢出比例超過10%,初中生超過30%,高中生則超40%。
據《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首次確診抑鬱症的平均年齡為13.41歲,其中男孩佔51.0%。
首次休學的平均年齡為13.74歲,主要集中在14歲。他們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種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礙、強迫症是最常見的共病;
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時長處於1到4年之間,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時長為3個月至1年。
《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調研中,家長認為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問題的因素中,學習壓力均值最高。
直到後來,我看到了《大器晚成》這本書,裡面的很多觀點讓人醍醐灌頂,尤其是對於過分擔憂孩子的成長節奏,在雞娃中迷失方向的家長們。
書中提到:當這個社會過分追求「年少有為」,無比在意孩子當下的考試分數、少年時考的名牌學校、20出頭的光鮮學歷和高大上的工作,年少時獲得的財富和名氣時,背後一直有人在利用這份家長的虛榮心、焦慮、壓力,催生一個又一個不斷鞭策家長要奮發向上的產業。
而這份產業所營造出來的「焦慮」又反向作用於家庭,就像策劃一場陰謀一樣。
比如市面上:
各種吹捧培養孩子成為天才的玩具、軟體、遊戲;
各種提前開發智力的早教課程;
各種張貼「提分、進名校」的培訓班、補習班、拔高班、興趣班;
各種專註力訓練、意志力訓練、學習障礙的培訓;
各種對智力、天資或性格類型的測試、人格測試……高智商變成進名企、拿高薪的敲門磚……
都是在利用家長的恐懼和焦慮,讓之為此買單。
很多家庭為了實現「孩子成才」的目標,不惜消耗家庭50%以上的財力為之買單(甚至更多),很多家庭還因此「債務纏身」(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倒閉、斷供、爛尾……的現象),只是為了給孩子打造一個理想的人生起點。
而這背後,對孩子,對家庭,對整個教育的生態環境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以及可能還沒有覺察到的代價。
代價一:當父母過度追求「年少有為」,並一直推崇「少年有成者」的價值觀,表面上看似孩子的人生早早開掛,家長也勞苦功高。
但是對於早早成才的孩子來說,可能會隱藏著一個被忽視的陰暗面,比如:
孩子對早年獲得成就的方式,容易形成一種定式的思維方式,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會信心膨脹,停止學習和進取,止步不前;
因為從小一直被要求快速成長,避免犯錯,所以在面對人生新的挫折和壓力時,很容易焦慮脆弱,害怕失敗,不敢冒險,關閉探索的大門。
很多時候,我們錘鍊「早慧」孩子的過程,有可能是一個讓孩子陷入脆弱的過程,因為人生很長,一時跑得快,並不代表可以一直跑得遠。
代價二:比起「年少有為」,更多孩子成長節奏應該是「大器晚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時間表,那個時間節點可能是30歲,40歲,50歲,甚至60歲 ……每個人的成功和成就來的時間並不相同。
但是如果整個社會,家庭,父母,老師,深陷在對天賦異稟、智商過人的少年天才的狂熱症之中,並且以此作為一個人未來成功潛力的評判標準,就會導致更多的孩子無法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
當這些大器晚成的孩子,正在經歷一些笨拙摸索的過程,經歷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完善的階段,經歷不小心跌入學習低谷的彷徨困惑,沒有在20歲出頭的年紀,拿到大家眼中的「所謂的成功和成就」,他們人生好像就此「完蛋」,沒有希望,一生只能做個「沒有成就的普通人」……
有沒有想過,這種觀念和風氣,會剝奪一個人對自己人生和命運的掌控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樣既不公平,也不人性,因為它忽略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你會發現,那些一直「被比較、被定義、一直在追趕,忽略探尋自己」的孩子,其實變相得被這個社會切斷了他們發現自己的天賦和激情的通道,那些潛伏在他們生命深處,可能要晚一些才會綻放異彩的天賦,很容易被「急於求成的社會和教育制度」所忽略。
當他們過早過多得背負那些「標榜少年得志的壓力」,在未取得成功時,感受到更多的是:自卑,恐慌,沮喪,挫敗,失望,無能……「自我效能感」越來越弱……
有的人也許會在未來遇到一些機緣巧合的機會,獲得精神上的覺醒,發掘到自己的天賦,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出路,從此大放異彩。
但更多的人,可能就此深陷泥潭,認為自己註定沒有機會出人頭地,從而放棄對自己潛力的開發,一輩子過著渾渾噩噩,按部就班,湊湊合合的日子……
「如果有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沒有找到起飛的方向,這不但是其本人的悲哀,更是社會的災難。」
作者里奇·卡爾加德在《大器晚成》書中也提到自己「總是不想長大」的成長經歷:
26歲才開始覺醒
作者里奇·卡爾加德小學時是個優秀學生,喜歡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但自從進入初中後,學校就像一座監獄,無法掌握了代數與幾何,沒有辦法閱讀像《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樣深奧嚴肅的書。
五年級時全A的成績,到高三時只能拿B,參加體育項目時也總是候補隊員,社交方面也很被動,總是被他人排擠,甚至霸凌。
他在高中畢業班的排名為全年段第94名(共521人),高數成績是全班最差的,最後上了家裡附近的一所本地專科院校,很艱難地學習經濟學、微積分學和化學。
雖然後來因為一場狗屎運一樣的誤會,誤入斯坦福大學,但依舊在學業上沒有起色,依舊在很多簡單的課程上拿不到B以上的成績。
當室友們帶著更遠大的志向去讀研,學法律、化學工程或神學的時候,他在畢業後卻開始做保安、洗碗工和臨時打字員……
最後因為在《跑步者世界》(Runner』s World)擔任過七個月的助理編輯,為他未來的事業埋下了伏筆,但當時那份工作他依舊做的不好。
總是出錯,和同事也無法相處,最後辭職過了一段現掙現吃、僅夠糊口的生活,甚至在釀酒廠當守夜人時還偷酒,在上班期間喝得酩酊大醉。
最後在夜間巡場工作時,發現自己這個職業的同行居然是一隻狗,突然幡然醒悟和心生悲涼:自己一個堂堂的斯坦福高才生,為什麼如此窮困落魄。
當時他想,同樣是25歲的史蒂夫·喬布斯,已經讓蘋果上市了,推動了計算機行業的變革,成了一代傳奇,為什麼我卻在這裡和一條狗一起工作。
後來,他正式告別過去,在研究所找到了一份科技類文章作者的工作,和朋友創辦了公司(後來成為矽谷頭號公共事業組織):
34歲時,與人聯合創辦了矽谷的首份商業雜誌;
38歲時,加入《福布斯》推出了一份科技雜誌;
44歲時,成了《福布斯》發行人,開啟了能夠週遊世界的演講事業;
46歲時,學會了駕駛飛機;
49歲時,寫了一本關於自己的飛行歷險經歷的暢銷書。
此後的人生,就彷佛開掛一般……
作者說,當他回首年少時,原諒了20多歲的自己,他感覺自己的大腦在26歲時才開始覺醒,快27或28歲時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可以理性地思考,提前制訂計劃,像成年人一樣行事。
(書中也舉了很多關於「大器晚成」和「少年得志」的例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購書自行翻看。)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贊助的一項大腦發育縱向研究,他們跟蹤了近5000名3至16歲(平均登記年齡為10歲)少年兒童的發展情況,得到的結論是:
孩子的大腦至少要25歲時才會完全成熟;
產生情緒的大腦邊緣系統與管理情緒的前額皮質的發育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
在這個時間差中,人的大腦還不夠成熟,注意力弱,也不善於管理情緒,這個時候情感會超過了理性思考、策略性思考和考慮後果的能力。
所以,大多數18至25歲的年輕人,其實並沒有能力做出負責任的選擇,只有一小部分不到25歲的人能夠在少年時期時就顯露鋒芒。
而在此之前,如果過早得對他們寄予厚望,施加壓力,通過各種考試、分數、排名去定義他們得人生得成就,反而對孩子是一種傷害,甚至讓他們自暴自棄。
我們需要給到孩子的是:
足夠的時間、經驗和嘗試,讓他們能夠開闢一條展現個人天分的路徑;
不要過分擔憂孩子得成長節奏,不要總是盯著孩子「暫時的落後」不放手;
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和傾聽,去挖掘他們內在的喜好和熱情;
刺激他們的好奇心和夢想,鼓勵他們去奮鬥和嘗試;
做好孩子堅定的後盾。
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都有一個終極使命,那就是:「無論過程有多長,我們都應該去探索自己的天賦,追求自己內心最深的渴望,並實現成長。
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所有人民都意識到——自己的這一生能夠成就一番作為。」
參考資料,向上滑動閱覽
1. 【美】里奇•卡爾加德《大器晚成》
2.《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3.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
4.《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
5.《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
我,一個普娃,如何成長為今天的「陳小舒」
沒有精神內耗的小孩是如何養成的
太沒底線了!我卻好羨慕這樣的人生
助理編輯:Luna
如果喜歡,請轉發分享:)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請在評論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關注「夏天的陳小舒」,
回復以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對應的推送啦
回復【懷孕】備孕知識、孕期疼痛、孕期營養、孕期美容 等;
回復【哺乳】開奶、母乳不足怎麼辦、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藥 等;
回復【奶粉】配方奶知識及奶瓶餵養;
回復【乳腺炎】漲奶、母乳過多怎麼辦以及如何擠奶餵養;
回復【濕疹】了解嬰兒濕疹;
回復【生病】關於感冒、打鼾、發燒、咳嗽、便秘等幼兒常見病;
回復【睡覺】嬰兒睡眠知識綜述、新生兒睡眠安全等;
回復【頭型】如何塑造寶寶的漂亮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