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亦真亦假,只因他虛構出了諸多江湖角色,卻又將歷史人物寫進小說里,讓這些歷史人物與江湖高手發生激烈碰撞,引發了一個又一個扣人心弦的武俠故事。
好比張三丰,他是武當派的開山鼻祖,還是道家內丹祖師和道家拳術祖師。這麼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照樣被金庸寫進了書中,成了《倚天屠龍記》的武林至尊。
在金庸的筆下,張三丰的武功修為深不可測,然而問題也跟著接踵而至,張三丰為何不願攻打明教?
一、攻打明教
金庸筆下的名門正派與邪派素來水火不容,而倚天時代的明教被江湖中人稱之為魔教,更是與六大門派拼得你死我活。
為了剿滅明教,六大門派甚至強強聯手,殺進了明教的光明頂,逼得楊逍、韋一笑等人差點死於非命。
緊要關頭,張無忌站了出來,他憑藉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力挫群雄,硬生生化解了六大門派圍剿光明頂的危機。
說來奇怪,30年前,陽頂天消失之際正是明教群龍無首之時,張三丰為何不率領六大門派攻上光明頂,將明教一網打盡?
值得一提的是,張三丰甚至不需要其他門派的幫忙,讓他孤身一人殺進明教,都有可能將明教連根拔起,只因張三丰的武功修為到了超凡脫俗的至高境界。
二、張三丰的武功修為
眾所周知,在金庸的設定之下,張無忌已然成了金庸筆下最強的主角。他的九陽神功完整無缺,可謂是得天獨厚。加上張無忌又將乾坤大挪移衝到了第七層,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不過,當張無忌在張三丰面前施展內力的時候,請注意金庸用的一個詞。原著里是這麼寫的,說話之間,將一股極渾厚、極柔和的九陽神功,從手掌上向張三丰體內傳了過去。張三丰於剎那之間,只覺掌心中傳來這股力道雄強無比,雖然遠不及自己內力的精純醇正,但泊泊然、綿綿然,直是無止無歇、無窮無盡……
這個「遠不及」立時將張無忌和張三丰之間的差距展現了出來。張無忌已是當世一流高手,可他仍在張三丰面前有一個「遠不及」的表現,你說說看,張三丰的武功有多高?
無獨有偶,當張三丰帶著10歲的張無忌走上少室山時,少林寺竟嚇得瑟瑟發抖,千餘名武僧在三大神僧的帶領下做好了一擁而上的準備,但三大神僧還是擔心不是張三丰的對手。
原著里是這麼寫的,空聞、空智等只道他「要向眾位大師求教」這句話,乃是出言挑戰,不由得均各變色,心想這老道百歲的修為,武功深不可測,舉世有誰是他的敵手,他孤身前來,自是有恃無恐,想來在這兩年之中又練成了甚麼厲害無比的武功。
一時之間,三僧都不介面。最後空性卻道:「好老道,你要考較我們來著,我空性可不懼你。少林中千百名和尚一擁而上,你也未必就能把少林寺給挑了。」他嘴裡雖說「不懼」,心中其實大懼,先便打好了千百人一擁而上的主意。
空聞、空智、空性乃少林三大神僧,他們都承認張三丰武功深不可測,天下間沒人是他的對手。為了防止張三丰藉機替張翠山報仇,三大神僧帶著千餘名武僧做好了應急準備。
饒是如此,三大神僧仍是擔心千餘名武僧一擁而上,也不是張真人的對手。
由此可見,張三丰實是倚天時代的武林至尊,由他一人殺進光明頂,就可以將明教斬草除根。不過張三丰為何沒有這麼做?
三、結論
筆者認為,張三丰之所以不願攻打明教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明教在教主陽頂天的帶領下,將驅逐韃虜、還我河山作為己任。這樣的格局,已經超越了其他門派。
張三丰修真多年,清楚明教雖是魔教,可教中也有一些為國為民的俠義之士,決不可以偏概全。
2、張三丰活了一百多歲,接人待物比常人看得更加通透。因此張三丰作為「陸地神仙」,怎麼可能為了江湖恩怨耿耿於懷,隻身跑到光明頂大開殺戒?
3、張翠山是張三丰最疼愛的弟子,他在機緣巧合之下流落冰火島,與殷素素結為夫妻。殷素素乃明教中人,又是白眉鷹王殷天正的女兒。
儘管張翠山、殷素素返回中土沒多久就相繼自刎死在了武當山,但殷天正仍是張三丰的親家。
等於說,殷素素背後站著的殷天正和張三丰交情頗深,儘管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風波變故,可出於之前的關係,張三丰又怎麼能立時翻臉不認人?
綜上,張三丰的確有一人殲滅明教的神通,可不管是張三丰的格局還是他和殷天正的關係,都讓張三丰不願攻打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