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雖是「射鵰三部曲」的完結篇,劇情承接「雙鵰」,但此時的武林格局卻早已不像當年那般。
或許是因為這個時代已經有了華山派,因此取消了「華山論劍」的傳統,這個時代也就沒了所謂的「五絕」,可以說從明面上來看,這個時代只有一位武林至尊,那人就是武當派的祖師爺張三丰。
(張無忌、張三丰劇照)
不過到了倚天正篇故事的末尾,張無忌與張三丰孰強孰弱就難說了,其實從勢頭來看,張無忌超越張三丰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甚至很有可能已經超越了,所以憑什麼?難道可以不講邏輯,只因為張無忌是主角就能如此飛速成長?
或許金庸早已給出了解釋。
一、一代宗師張三丰
金庸的故事之所以能在數以萬計的武俠小說里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他的故事邏輯嚴謹。
張三丰能成為一代宗師其實是有據可循的,若你沒讀過原著,多半不知道,早在《神鵰俠侶》原著最後一回中,張三丰就登場了,只是那時的他還叫張君寶。
他是隨恩師覺遠大師一同登場,此時的他雖然還只是個愣頭青,卻早已隨覺遠一同修鍊九陽真經多年,但並未熟練掌握其中的奧秘,只能說是觸及了皮毛。
接著他又得到了楊過指點的鹿死誰手、四通八達、推心置腹這幾招,哪怕這談不上是絕頂神功,卻也讓處於懵懂期的張三丰開了竅,為他日後成為一代宗師打下了基礎。
(張三丰劇照)
接著《倚天屠龍記》中提到這麼一段設定:「張三丰直至七十歲後,武功大成,方收弟子,因之他自己雖已九十高齡,但七個弟子中年紀最大的宋遠橋,也是四十歲未滿,最小的莫聲谷更只十餘歲。」
你看,他是典型的厚積薄發,他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習武,這樣一個刻苦習武的人,甚至還是有點兒天賦的人,如何能不成為頂尖高手?
二、後來居上的張無忌
再看本作的主角張無忌,他的成長曆程只能用離譜二字來形容。
都說《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和虛竹是「天龍二掛」,其實張無忌才更像是開掛之人。
張無忌的習武之路不要太順暢,早年間他跌落山崖,卻意外在蒼猿的肚子里得到了《九陽真經》,那經書是由斗酒僧所創,並且是在那僧人從王重陽那裡借閱了《九陰真經》之後才有感而創,光從這點來看,就足以證明其中的武功有多精妙了。
那九陽神功帶來的最直觀的提升就是讓張無忌有了源源不斷的內力,而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觀里,內力深厚就是修鍊一切武功的根基。
接著在明教的密道里,張無忌又在陽頂天的屍體旁找到了乾坤大挪移的心法,這武功與九陽神功堪稱絕配。
(張三丰、張無忌劇照)
書中就提到一句:「這時那拳訣在心中流動,當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要知天下諸般內功,皆不逾九陽神功之藩籬,而乾坤大挪移運勁使力的法門,又是集一切武功之大成,一法通,萬法通,任何武功在他面前都已無秘奧之可言。」
等於說有了這兩招之後,張無忌修鍊任何武功都是手到擒來。
到了武當山一戰,張無忌又得到了張三丰的傳功,那凝聚了張三丰百年心血的太極神功堪稱一絕,它讓修鍊者能夠做到以柔克剛,如此一來,天下各路剛猛路子武功在張無忌面前也變得毫無意義。
最後的聖火令神功也絕不是錦上添花的存在,此招除了出招詭異莫測之外,甚至還能改變修鍊者的心性,張無忌的性格軟弱,哪怕是面對敵人,他也無法做到心狠手辣,而這邪功剛好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比如他與三渡交手時,書中就提到過這麼一句:「張無忌自得聖火令後,初時照練,還不覺如何,此刻乍逢勁敵,將這路武功中的精微處盡數發揮,心靈漸受感應,突然間哈哈哈仰天三笑,聲音中竟充滿了邪惡奸詐之意。」
(張無忌練功劇照)
所以張無忌的四大神功沒有一招是多餘的,他們相輔相成,造就了張無忌的強大。
以至於張三丰在武當山接受張無忌的治療時,就感慨這小子的實力已不在他之下。
其實張三丰拿擁有百年功力的自己去與這後生對比時,就等於是變相承認自己被這後生超越了。
所以還是那句話,憑什麼?
畢竟張無忌光有武功配置,沒有時間的歷練,不該如此強大才是。
答案或許就出在《九陽真經》上。
三、九陽真經的別名
張三丰的崛起其實也是源於那《九陽真經》,他除了少年時期就隨覺遠學過一部分九陽神功之外,後來又在覺遠臨終前繼承了一部分,但他所掌握的九陽神功始終是不全的。
(覺遠劇照)
他只能將自己的所學所悟與九陽神功融合,繼而創出武當九陽功,說白了,就是九陽神功的殘次品。
但這就是張三丰畢生鑽研的方向了,因此他才會在百歲高齡創出「純陽無極功」,他追求的,其實一直都是走「陽剛路子」的武功。
而這即是問題所在。
張無忌翻開《九陽真經》之後,就看到了那經書作者提到自己創作這秘籍的心路歷程。
說是:「他不說自己姓名出身,只說一生為儒為道為僧,無所適從,某日在嵩山斗酒勝了全真教創派祖師王重陽,得以借觀《九陰真經》,雖深佩真經中所載武功精微奧妙,但一味崇揚『老子之學』,只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尚不及陰陽互濟之妙,於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經》的行縫之中,以中文寫下了自己所創的『九陽真經』,自覺比之一味純陰的《九陰真經》,更有陰陽調和、剛柔互濟的中和之道。」
(九陽真經)
你看,這經書雖叫「九陽真經」,但其實是陰陽互濟的,所以張無忌也說了,這經書的真名應該叫「陰陽互濟經」。
顯然,他的理解是超越了張三丰的,一個是只追求「陽」,一個追求陰陽互濟,二者的起點就不一樣,張無忌能超越師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