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一個人,別看人品,要看人性。
人是善於偽裝的,人品往往會藏起來,而人性卻是骨子裡帶來的,揮之不去。
如何識別人性?建議大家學一學《莊子》。
史學家司馬遷如此評價莊子:「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誠然,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總能用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把複雜的東西,說透了,一目了然。
選擇幾個和魚有關的故事,若能讀明白,人性就在其中。
01
「上岸的魚」:人別狂妄,離開了位置,什麼都不是。
有一個叫庚桑楚的老師,和弟子討論,到底的大魚過得好,還是泥鰍過得好。
弟子說:「在小水溝里,大魚無法掉頭,泥鰍能夠遊刃有餘。」
庚桑楚說:「我說呀,那一口就能吞掉大船的大魚,一旦被水衝到岸上,小小的螞蟻,都可以欺負它。」
接著,庚桑楚又說:「故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聰明的動物,都掩藏在深林、深水裡,而不是顯擺自己。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的《雜篇·庚桑楚》。
不管你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能夠讓你一展宏圖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才華,還有你的位置。
如果有人尊敬你,不要嘚瑟,也許是「先敬羅衣,後敬人」。
一旦你被人吹捧到洋洋得意了,或者你自己張狂了,危險就來了。看看擱淺在海灘的鯨魚,有好幾噸,但是動彈不得。
平時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人炫耀、得意、趾高氣揚地說話、橫著走,都是狂妄的體現。要不了多久,他就會陷入「天狂有雨,人狂有禍」的地步,你得躲遠一些,避免他惹禍時,連累了你。
對於你自己來說,應該常常這樣想:「離開了位置,你也許什麼都不是。」
不信的話,你辭職,離開單位,再去找工作,就發現了真相。
因而,我們遠離狂妄的人,也要低調做人,把自己藏在人群里,珍惜當下的位置,好好工作,沒有任何事情,值得你炫耀。
02
「路上的魚」:人別自私,太在乎金錢,人情就沒有了。
有一段時間,莊子和家人挨餓了。
無奈之下,他找到朋友監河侯,希望借點糧食。
監河侯有錢有勢,但是借糧食給人,卻不願意,說:「過幾個月吧,我收租了,給你三百金。」
莊子嘆息一句:「路上有一條魚,奄奄一息,救它的人,卻要去大海里打水。等水打回來時,魚被晒乾了。」
接著,莊子又說:「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有了一升水,魚就能活過來,但是監河侯不答應,這不是「一毛不拔」嗎?
當然,我們不能野蠻地責怪人,要看清一個道理:「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你有沒有朋友,親戚是否真的愛你?借一次錢,或者你窮一次,就知道了。
這年頭,炫耀金錢的人是有的,吹牛的人也不少,但是他們多半很自私,聽說你窮了,就不想去扯關係了。
也有人,習慣了趨炎附勢。你有錢有勢了,他就馬上靠近,希望得到一定的好處;你負債纍纍了,人家就彈簧一樣地跳開。
因而,當我們窮困的時候,要有骨氣,不要隨意去借錢,不要總是找人訴苦。人家不會同情和幫助你,反而會嘲諷你。
很多人都是這樣,希望自己的錢財越來越多,還希望身邊的人越來越窮。
分配利益的時候,很少有「孔融讓梨」的表現,而是把最大的一份,給自己。甚至暗中隱藏了一部分利益,早已存放到自己家去了。
若你遇到幫忙的人,那麼他就是克服了自私的本性,真正很愛你。請務必珍惜。
俗話說:「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我們要擦亮眼睛,看清了人家的自私,以後你崛起了,別讓他有趨炎附勢的機會。
03
「東海的魚」:人別貪婪,你占的便宜,是別人的誘餌。
莊子在《雜篇·外物》里說了一個故事。
東海里,有一條自由自在游泳的大魚,每天都很快樂。唯一困難的,就是要自己覓食。
有一天,大魚看到一團巨大的牛肉——眾里尋他千百度,得來全不費工夫。
「啊嗚」一口,大魚就吞下了牛肉。
殊不知,這是岸邊的大魚鉤。
最後,這條魚被做成臘魚,浙江一帶的人,飽餐一頓。
古人云:「向蠅頭蝸角,苦苦貪婪。」
一個人要貪圖別人的東西的時候,其實是被人欺騙的開始。哪有什麼人願意把東西直接送你?就是有,也要懷疑,那也許是「放長線,釣大魚」。
常常有老人,去排隊領取禮物。一個牙刷,一個臉盆,但是不知不覺就買了不良商家的大樣東西,得不償失。
也有人喜歡甩賣的東西,不知道這些東西要過期了,或者本是有質量問題的。
對於自己的「慾望」,那就更要小心了。你去占人家的東西,一旦被識破,就可能挨揍,甚至被繩之以法。
記住,所有的不勞而獲、人心不足,都要把自己推向懸崖峭壁。
04
捫心自問,為什麼我們得到了那麼多,卻過不好這一生?
多半是因為我們把握不住自己的人性,也看 不透人家的人性。
學會以己度人,你有的貪婪、炫耀、狂妄,別人也有。
唯有看透人性,然後用善良去抵制惡劣的人性,養成好的習慣,正確的思維方式,才能預防損失,也能真心實意地幫助人,不圖回報。
真正活得幸福的人,都是這樣的狀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當然,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一片海域里。你不必因為自己善良,就苛求人家也很善良,只能是遠離心懷惡意的人,不招惹,不討好。
做自由的魚吧,工作遊刃有餘,生活年年有餘。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