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
岩茶奇種,似武夷茶中的老神仙。它的資歷極高,代代延續,守護武夷山這片碧水丹山。
哪怕時過境遷,哪怕戰火紛飛,哪怕運動鬥爭,在茶農們產茶做茶難以維持生計,種茶積極性不高,那些曾在岩茶史上留名的品種們逐漸被遺忘,被淹沒在茫茫茶海時。
武夷山的奇種們,作為有性繁殖的群體種,依舊默默遵守自然繁衍規律。哪怕沒人欣賞,秋冬季一到,也會在枝頭綻出黃蕊白瓣的小花。
自然授粉後,慢慢結成茶籽,慢慢守候茶籽成長。
待瓜熟蒂落,種子脫離枝頭,落入四周區域的土壤內。
落地,生長,紮根,存活。
全新的生命輪迴,又將開始。
經過無數的、數不清的古老品種們不斷互相授粉,血脈雜糅後,奇種們延續著先輩古老品種的基因,卻又是全新個體,每一株都不同。
枝梢嫩葉有綠、有深綠、有黃綠、有嫩紅、有紫紅;
葉張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圓有橢圓還有似柳葉般修長;
每年春季發芽時間也不統一,有早生、有中生、還有晚生的品種,等到多數岩茶都采完了,過了五一,才不疾不徐生長……
在武夷山,走近一片奇種地,心底總是嫌棄——雜亂無章、歪歪扭扭、形狀不一、千奇百狀。
將糅合了無數古老品種基因的奇種鮮葉,採下來,做成茶,在茶桌上泡開。
跟喝其餘岩茶不同,喝奇種,你會感覺茶味特別多元。
每一次聞香,每一次細啜,每一處風味轉角,都有打開盲盒般的驚喜。
《2》
每次泡奇種前,心底都有一個共同目標。
要認真泡,耐心泡;要多聞香,多啜湯。
一泡奇種內擁有無數古老名叢的身影,我們在泡茶時,須力爭讓每一道茶湯都保留原生態面貌,泡出層次多變的風味。
今年的武夷奇種,干茶照例和往年一樣,條索不是那麼均整,八成條索細巧,個別略粗大,但整體揉捻尚緊結。
稱好8克之後,端起來聞了聞,那干茶里,植物蛋白焙出來的焦糖香不甚濃重,反而是酵香更悠揚,微帶蜜感。
拉了李麻花過來聞,她的臉上也流露出詫異神色。
很特別,試了這麼多款岩茶,多數時候聞干茶都是焦糖香為主,第一次在干茶里,聞到這等清晰溫婉的蜜香。
從前聞岩茶干茶,焙火香最顯,根根條索歷經高溫焙茶,植物蛋白髮生美拉德反應,生出來的那些似烤焦糖、似烤瓜子、似烤堅果的香氣,最濃、最足、最顯。
是岩茶干茶香的絕對主角。
不似今天這般,在聞奇種干茶時,有幾分蜜韻蜜甜的輕盈香氣。
真真是太新鮮了。
也真正是太驚喜了。
細細沉思良久,岩茶奇種的干茶里便能聞出蜜香,只能歸結為,天氣與品種。
漫長倒春寒年份產出來的茶,果真,香得不流於俗。
《3》
將水燒沸,開始沖泡。
輕輕搖香,再聞一聞干茶香。
欣賞結束,再來注水。
沖泡這等條索細巧的岩茶奇種,在注水期間,比較考驗技術。
這緣於岩茶焙火後,自身干度很優越,很乾燥很輕盈。
注水時,水柱落下的位置固定不變,碗內有部分干茶會上浮,六成茶葉浸到了水,四成茶葉還是乾的。
衝出來的茶湯,喝到的層次感,聞到的香氣馥郁度,嘗到的茶湯醇厚度,也僅有它們正常水平的六成。
沒全力以赴,沒使出100%的力氣,得到的茶湯怎會精彩?
所以,當你將一泡岩茶倒進蓋碗內,低頭一看,發現碗內的干茶細巧輕巧時,切記「雨露均沾」地注水。
拿起燒水壺,壺嘴正正對著干茶上方,打圈注下,兜頭澆下沸沸的水。
前三沖堅持環壁打圈,兩、三回合下來,細巧緊結酥脆的干茶便能被潤透,馴服地待在蓋碗內,任憑沸水直面而下,也不會再上浮。
衝出來的茶湯里,便是完完整整的,一分也不少的,用8.3克茶葉全力泡出來的滋味。
纖穠合度,風姿窈窕,風情曼妙。
《4》
泡奇種,除了例行的快出湯外,大家別忘了檢查碗底。
前面的第七沖第八沖,每當你快速衝出一道茶湯之後,別急著分湯喝茶。
先檢查碗底的湯,是否瀝干瀝凈了?
檢查的方法有很多,快速傾倒出茶湯後,先放下蓋碗。
而後,再拿起蓋碗,重複出湯動作。
若有茶水沒瀝出,被蓋碗內的茶葉攔住出湯通道,等放下蓋碗後重頭再來,便能順利瀝干。
還有,瀝乾的手勢動作也很關鍵。
講究用手腕的巧勁,將蓋碗的出湯口正正對著公道杯,將手腕不停的翻,手上的蓋碗出湯角度緩緩在變。
隨著蓋碗不斷傾斜,碗底逐漸朝天之際,藏身在最底下的幾滴茶湯,便一滴也不會剩,盡數落入公道杯內。
第一泡,瀝干。
第二泡,也瀝干。
隨後的每一道茶,都如此,全部都應該瀝乾淨。
碗底不留殘餘茶湯,不拖泥帶水,確保每一衝泡出來的茶,都是獨立完整的滋味。
避免悶在碗底沒瀝乾的少許茶水,成為「攪局者」,它們不斷浸出滋味,越悶越濃,下一道再往蓋碗內注入沸水後,摻和其中。
再泡出來的茶,容易泡苦泡澀不說,喝到的滋味層次也不完整。
明明喝的是第三沖茶湯,卻余有上一道的味道。
明明第二沖是奶油香、花香、木質香,第三沖會泛出涼絲絲薄荷香,以及近似桂皮香的辛銳氣息。
結果,因沒瀝干影響,將它們都混淆在一塊。
因這一小細節,毀了全局。
那些本應像徐徐拉開捲軸,次第登場的茶味層次,卻自出場便亂了套。
嘗入嘴裡,體驗到的美感美態,打了骨折,這感受,便弱遜了。
《5》
每一衝都瀝干,這個方法適合所有的岩茶。
以茶味符合綜合,層次多變著稱的奇種,更應重點關注。
要注意,瀝乾的動作也要快。
快快瀝出底部殘留的少量幾滴茶,將瀝干用時盡量縮短,以免得香氣飄出過多。
如此,放下蓋碗後趁熱揭蓋聞,蓋上的奶油香、木質香、花香、焦糖香等諸般美態,方能盡收眼底。
聞著錯落有致的茶香,心底能升騰出滿足感。
再回首,待蓋碗涼透,揭蓋聞尾調冷香。
餘韻幽幽中,諸般滋味才下喉頭,卻上心間。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